本次廣西賀江水汙染事件中值得關註的是,從廣西方面出現死魚到檢測出水質超標,居然用了5天時間。人們不禁要問,水質出現異常,下遊主要靠上遊預警,而上遊預警難道主要靠魚?
記者昨日采訪了水質監測專家、珠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原副總工程師曹永旭,曹告訴記者,水質監測受距離、人力、儀器、經費等各種外在客觀條件所限,有些較遠地區水質是每月一測,一些路段偏遠路又難走的地方可能一年也就1~2次,因此,很難做到恰好在汙染之後就立刻監測水質,所以出現了這次監測信息出現滯後的可能。
對於此次汙染事件的“元兇”鉈,據廣東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局長周全介紹,鉈並非常規水質監測的汙染物,即使是常設河口斷面的監測儀器都沒有分析,粵桂兩地都只有省級環境監測部門能夠分析其含量。
為何鉈不納入水質常規監測指標?曹永旭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鉈屬於稀有金屬,一般在稀土礦產較多的地方才可能出現超標,因此各地政府會根據實際決定是否要加測這一指標。
知識點
“魚類其實是一種有效的生物監測和預警手段,不少自來水廠會在前置的取水口專門養魚,通過觀察魚的特殊回避特性來看水質是否出現汙染,如香港的自來水廠,就有養一種特殊的魚種,可以專門對水中的幾百種毒物產生敏感反應,水廠人員通過觀察魚類也可直觀看出水質是否出現異常。”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