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要立法保護江鮮湖鮮 釣魚用什麼餌也有規定
但回到現實裏,又有多少人知道每天餐桌上的豐美魚鮮是如何捕撈上岸的?杭州有一句農諺“刀魚來踏青,春潮迷霧出刀魚”說的就是春暖花開吃刀魚時的情景。
錢塘江、富春江、千島湖。杭州不僅水多,特色水產品也是聞名遐邇。可這些年下來,正宗的江鮮、湖鮮卻漸漸少了。比如,曾經的“京城貢品”——鰣魚已經在錢塘江絕跡多年;在錢塘江下遊,黃蜆兒的過度捕撈,也讓這些曾經平常的江鮮日漸稀少。現在,杭州要為這些江鮮、湖鮮立個法。
昨天,杭州市政府舉行第十一次常務會議,其中一個議題是研究《杭州市漁業資源管理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規定(草案)》)有關問題——這部法,已經被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列入今年的立法計劃。
錢塘江裏有多少江鮮
杭州這回要摸清家底
咱們錢塘江裏,到底有多少種魚,現在還在“產”哪些魚?
這個問題,目前就算是專業人員也說不出個準確數量——只有調查過,才有發言權。上一次系統性的調查,還得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在省市水利部門的幫助下,上海水產大學的專家進行了一番統計,得出的結論是:錢塘江全江段共有202種魚類。
那麼現在呢?也許,這些品種你耳熟能詳:刀魚(又稱刀鱭)、三角魴、鯝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中華絨螯蟹……但更多的呢?這些年下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環境惡化、過度捕撈、水工建設、外來物種入侵等,對漁業資源的增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最典型的就是鰣魚。如今的錢塘江,早已不見它的身影,滔滔江水,只留下它的傳說。還有以肉質肥而不膩著稱的舌鰨魚,現在漁民能打撈到的數量也比較少。
這次為杭州的漁業資源保護管理進行立法,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摸清家底。昨天提交常務會議審議的《規定(草案)》中,有這樣一條重要規定:
市、縣(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重要漁業水域漁業資源及漁業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調查和評估,為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漁業捕撈限額控製等提供決策依據。
據了解,一次專業的調查摸底,約要兩年時間。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