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1日渤海開魚,渤海早報記者走訪天津市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老板娘水產批發市場以及北塘漁港交易市場發現,這些海鮮集散地來自渤海的海鮮僅有皮皮蝦、海虹等不足五種。據漁民和海鮮經營者介紹,二十多年前渤海盛產的野生帶魚、黃花魚、鰳魚、真鯛、野生牙鮃等海產品,現在已逐步從消費者的餐桌上消失。僅有的海蝦、海蟹等品種,也絕大部分以養殖為主,口味大不如前。 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是北方地區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9月2日,天津漁業網公布了該市場的一份“海產品報價單”,上面羅列著共計18種海產品,產地為天津的僅有“養殖蝦”一種。王頂堤水產品批發市場相關負責人告訴渤海早報記者,該市場日交易海產品幾十萬公斤,約90%都是來自黃海、東海、南海,以及進口,來自渤海的僅占很小比例。“多年來,除了適應能力強的皮皮蝦外,渤海‘無魚可打’已成常態。海水汙染加上野蠻捕撈,已使渤海成了‘死海’。” 渤海魚產量急劇萎縮

    針對“渤海魚類在海鮮市場占比很小”這種說法,渤海早報記者日前來到北塘漁港進行調查。公開資料顯示,北塘漁港歷史悠久,是天津市最大的群眾漁港,2010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二十家“全國文明漁港”之一。但就是這樣一個歷史顯赫的漁港,9月1日已開漁,他們的收獲到底怎樣呢? 渤海早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開海後的漁港裏,停靠著幾十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漁船。但是,岸邊來批貨的人則很少,回歸的漁船上基本上見不到多少海鮮。數百米長的岸邊,僅有一處正在交易的攤位。漁民李玉煥的面前,擺放著3個水盆,第一盆裏盛放著六條七八公分長的海蝦,第二個盆裏盛放著一小堆海螺,第三個盆裏盛放的是七八條海鮎魚,體長僅五公分左右,身體呈半透明狀,閃著粉紅的光澤,趴在盆底一動不動。 據老漁民介紹,海鮎魚成體體長25至30厘米,背部呈黑褐色,這些小鮎魚明顯屬於幼體。李玉煥說,這就是她和丈夫出海兩小時,在渤海灣裏的收獲,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與她並排的是其他3戶漁民,面對著眼前的魚盆和稀少的來客,臉上的笑容都有些勉強。“今天又白跑了一趟!油錢都不夠。”一位漁民嘆息說。 本地海鮮多為養殖或進口

    據了解,天津市場對海鮮的需求向來比較巨大,年消費量超過百萬噸。隨著渤海野生魚類產量的急劇下降,本地巨大的需求則由捕撈野生魚轉向養殖魚蝦過渡,養殖不足再由渤海之外的黃海、東海、南海甚至外國海鮮填補。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不斷提升,海鮮市場的交融程度也不斷提高。 25歲小夥兒王斌在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最大的一家活海鮮店上班。結束一天的忙碌後,他喜歡將海魚海蝦拍下來傳上自己的微博。“真鯛、東興斑、澳龍、東星斑……30多種海鮮,卻沒有一種來自渤海。”海鱸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渤海、黃海是其主產地。 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商戶王女士直言,“不僅渤海,連黃海的海鱸魚都很少,去海邊進貨,連油錢都不夠呢!現在都從浙江舟山購買人工養殖的。”據專家介紹,隨著渤海漁業資源的急劇減少,人工養殖、外來海鮮填補了空缺。 和平區一家海鮮料理店廚師王惠生介紹,雖然現在還可以吃到黃花魚、帶魚、對蝦等原產於渤海的海鮮,但品種在不斷變化,養殖類居多,品質和口味已大不如前。做出來的菜肴,很難滿足一些超過60歲的老天津人的要求,他們記憶中的口感,與現在有很大差別。 水產品批發市場內不見“渤海魚”,網絡電商平臺也是如此。渤海早報記者在淘寶網、京東商城、1號海鮮等電商網站搜索關鍵字“海鮮”,共出現200多家相關產品,產地絕大多數為山東青島、江蘇連雲港、浙江寧波、浙江舟山、廣東湛江、廣西北海等甚至加拿大、挪威等地,幾乎沒有渤海周邊的城市。一名網絡店家告訴渤海早報記者,根據就近捕撈就近加工的特點,所售海魚絕大部分產自鄰近的黃海、東海、南海,在海產品方面,渤海海鮮市場地位急劇下降,已經變得“默默無聞”。 一條野生黃花魚賣了四千

    “花開魚兒來,花謝魚兒去”,《黃花魚兒歌》描述了黃花魚的習性。對於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商戶李先生而言,這種“桃花汛”的盛景已成傳說。4年前,他最後一次做野生黃花魚生意,清晰地記得那條魚重1公斤多,賣了4000元。4年以來,野生黃花魚資源變得更少。 北辰區老板娘國際水產城商戶路老板告訴渤海早報記者,如今,重達1公斤以上的野生黃花魚已非常罕見。稀缺必然導致價高,實際交易中,兩條半斤重的野生小黃花魚就要七八千元,就這樣還得飛去海南島登船去“搶”,進入零售環節時每市斤售價已達萬元以上。購買者多是星級酒店或者資深海鮮餐廳。 二商集團冷凍食品廠相關管理人員介紹說,曾幾何時,黃花魚、鮁魚、平子魚、鰳魚、真鯛、鰈魚、帶魚等是渤海裏的常見魚,如今再也打不到了。“帶魚是進口的,比目魚是進口的,小黃花魚來自緬甸……總之,我的貨櫃當中,再沒有一種魚產自渤海。不僅海魚,市場裏的海蟹都是浙江那邊工人養殖的”。 2012年7月,天津市渤海水產研究所發布的《渤海灣漁業資源與環境生態現狀調查與評估》顯示,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漁業資源,已從過去的70種減少到目前的10種左右,帶魚、鰳魚、真鯛、野生牙鮃、野生河豚等魚類幾乎絕跡,但現實的情況似乎更加嚴峻。專家指出,渤海“藍色漁倉”已成過去,以後要想吃“渤海野生魚”越來越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