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順口區長春街附近有一家小飯館,地方不大但遠近聞名。慕名而來者,除了吃河豚料理的,還有不少是沖著店裏的魚標本。肚皮鼓鼓的河豚,個個栩栩如生,沿著店裏的墻面一字排開,作為裝飾。這是於元春的傑作,他是店老板兼廚師。在他二十多年製作魚標本的經歷中,河豚只是七十種魚之一,店裏的這6條,不過是800條中的零頭。
 

 組圖 巧手廚師剝魚皮製800條魚標本

    於元春展示他製作的河豚標本。

    大廚重金買魚做標本

    在於元春的小飯館裏吃飯,很難不去註意掛在店墻上的河豚標本。但更難想象這些精致的手藝活,來自一名身材壯碩、雙手粗獷的東北大漢。這個白天習慣拎炒勺的廚師,下了班改拿起手術刀,開始他廚藝之外的另一番藝術創作——製作魚標本。

    一把手術刀、一把剪子、一把鑷子,於元春說他做魚標本全憑興趣,“做著玩”,從沒跟誰學過,方法都是自己一點點摸索形成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失敗難免。於元春回憶起他正式製作的第一個魚標本,在一番試驗後開始的,而他所製作的,就是河豚。

    於元春說那是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市場上少有河豚在賣。即使有人賣,買的人也不多,“大家那時候還不認這種魚,有的白給都不要。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元春花六塊多錢買了一條兩斤多重的河豚,打算帶回去做做看。

    “之前試著做過好幾種魚,掌握了一點方法和技巧。 ”於元春說自己花了一整天時間,小心翼翼地剝去魚皮,又趁著魚皮沒幹的時候往魚肚子裏塞填充物和防腐藥,將魚肚撐起來,隨後再將魚皮拿去風幹。“河豚可以用氣球支撐,別的魚還可以塞棉花或者鋸末做假體。 ”於元春說待風幹透魚皮,整個標本就算大功告成了。

    做萬元標本只收200元

    有了成功的經驗,於元春的興趣更加濃厚了。他開始嘗試將不同品種的魚製成標本,很快就在附近一帶小有名氣。陸續地開始有人找上門來,向他購買標本或者自己帶魚讓他幫忙製作成標本。

    幾年前,旅順土城子有戶人家,家裏花了近萬元買了兩條亞馬遜龍魚,不知何故死了一條,幾天後另一條也死掉了,女主人很傷心,經人介紹知道了於元春,有人建議女主人將兩條名貴的魚送去,製成標本長久保存。女主人考慮再三覺得也沒有更好地能留下兩條魚的方法,於是送了去。

    “我用了一整天掏魚肉,掏了整整一大盆。 ”於元春記得當時自己是用鋸末、花椒、大料等填充防腐做的假體。做好後雖然自己很滿意,但魚主人一直沒敢去拿,“還是讓別人先看過後才來的”,於元春笑笑,說魚主人看後表示要出高價答謝,但最終於元春只收了對方200元手工費。

    “我沒想過靠這個賺錢。 ”於元春說這些年自己做魚標本,可以說投入不小,時間一長,附近的漁民都認識了他,有些人一有意外收獲就會來找他。“有的不收錢就送我了,等我做好了來看看;有的在我店裏吃頓飯就算抵了魚錢。 ”

    做魚標本難點是剝皮

    如今,於元春已經58歲。而他愛好了半輩子的魚標本製作也已走過二十多個年頭。

    “旅順沒什麼特產,外地人來旅遊,看到大連的海,想帶走和海有關的記憶,除了買海鮮,還可以帶走魚標本。 ”於元春說這是他的心願。

    而更迫切的,於元春稱近年來海洋汙染嚴重,海洋生態被破壞,“以前渤海刀是很平常的魚,現在市面上很少見,如果未來這種魚不幸消失,後人可以通過我的標本看到它的樣子。 ”於元春稱,他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製作出所有渤海、黃海裏的魚種,甚至更多。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楊雪文/圖

    追問

    做魚標本難點在哪?

    這些年來,於元春總結做魚標本最大的難點在於剝皮。 “一旦剝破了整個標本就毀了。 ”而相對於皮厚且有彈性的河豚,皮較薄脆的鮁魚和帶魚等做成標本更有難度。

    堅持

    共製成800個標本

    據於元春統計,他做過的魚標本過千個,製作成功的有800個。這些標本中,魚的種類約七十個,其中包含河豚、鯊魚、鮁魚、黃花魚、帶魚等市場上所有能買到的魚的品種。而他做過最大也是花錢最多的是他去年做過的一條130斤重、近兩米長的鯊魚,最小的是體長2厘米的清道夫,花時間最長同時也是最不好做的是去年秋天別人送來的兩條虎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