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湖北省水產局在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召開“9.7長江江豚救護行動”總結表彰及江豚野外釋放活動。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秘書長郭誌傑、省水產局副局長張漢中、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等領導專家出席此次活動。

放流被困江豚 2013年9月7日,在長江監利至城陵磯段,我省監利縣漁民曾令城,在捕撈作業過程中發現一頭被廢棄漁網困住的江豚後,迅速將此情況上報有關部門,並對江豚進行了就地保護。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中科院水生所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組織專家趕赴現場開展救護,次日將受傷江豚轉運至天鵝洲保護區長江故道。經過近兩個月的精心救治護理,克服各種困難,目前被救江豚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狀態良好,完全具備了野外生存的條件。
被救江豚放流長江
總結會上,省水產局對在此次救護行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2個單位和9名個人給予了通報表彰,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秘書長郭誌傑在會上作了講話,並對此次救護行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湖北省水產局副局長張漢中作了總結講話,就今後長江江豚保護工作提出了要求與希望。
會後,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與天鵝洲保護區技術人員一起將被救江豚從飼養網箱中輕輕撈起,用漁船轉運至躉船碼頭,在安裝衛星跟蹤信標後,將被救江豚釋放入天鵝洲故道。下一步,科研人員還將根據信標發回的信息,對該豚在故道中的活動區域和範圍等進行監測分析,以評估其釋放後是否能夠恢復正常生活。
背景信息:
長江江豚是我國特有珍稀鯨類物種,僅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中。由於受到快速增長的長江航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過度及非法漁業、無序挖沙以及水體汙染等因素的影響,該物種種群衰退嚴重。據2006年全長江淡水豚考察估算,當時長江江豚的數量為1800頭左右,平均每年的下降速率為6.3%;而據2012年全長江淡水豚考察估算,長江江豚僅余1000頭左右,種群下降速度增加了一倍,達到13.7%,表明該種群呈加速下降趨勢。中科院水生所通過模型預測認為,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保護措施,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最快可能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消失。基於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建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於今年7月正式將長江江豚列為受脅物種紅皮書“極度瀕危”(CR)物種。
我國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關註長江豚類的保護,並製定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殖相結合的保護策略。自90年代開始在長江中下遊幹流和兩大湖區先後設立了7個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湖北石首天鵝洲、洪湖新螺江段以及安徽銅陵江段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1990年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工作,並於1992年在湖北石首的天鵝洲故道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種群。與此同時,開始嘗試開展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繁殖,1996年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建立了一個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群體,並於2005年首次實現了人工飼養長江江豚的自然繁殖。
過度非法漁業捕撈是長江江豚生存的重要威脅之一,多數擱淺受傷甚至死亡的江豚都與非法漁具漁法的使用有關,如滾鉤、迷魂陣/定置網、電捕魚、矮圍等都是對江豚具有巨大威脅的漁業活動,應該加強漁業執法,努力禁止這些非法漁業活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