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和2009年,為配合市北部濱水區建設和尹公洲航道禁捕區的設立,潤州區近3000名“漁鄉人”不得不離開賴以生存的江面,被安置上岸,但其中多數漁民年齡偏大、技能偏低,再就業面臨許多困難。

讓「漁民」換種方式回歸長江  如何讓離開江水的「魚兒」在岸上活得更好

    如何讓離開江水的“魚兒”在岸上活得更好?近年來,潤州區和平路街道長江村積極探索致富新途徑,今年開始在焦北灘圍網300多畝,利用灘塗天然動植物餌料豐富等優勢,試點養殖水產品,目前成效初顯。

    數千畝灘塗:也是藏“金”之地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08年,長江村用足現有資源,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引領作用,引導漁民成立了長江村灘塗農業種植養殖漁民專業合作社,依靠豐富的長江資源,大力發展養殖業,在長江焦北灘開發出4500多畝灘塗。今年年初,該村劃出其中的300多畝灘塗,試點進行圍網生態養殖。

    為何會“瞄準”圍網養殖這一項目,漁民們是否能夠接受並加入其中?“圍網養殖還是按照長江捕魚的作業方式,這樣漁民‘上手’很快。”長江村黨支部書記常春平介紹,近年來魚類資源日益減少,長江生態養殖的水產品價格要比池塘養殖的同類產品高出一倍左右,而我市以長江水產品為特色,一到江鮮旺季,市場總是供不應求。

    常春平表示,長江灘塗是天然的黃金漁場,龍蝦、江蟹、鱖魚等苗種放入其中,除了輔以人工餵食,長江裏的天然動植物如小蟲、野茭白等,都是上等的餌料,因此,養殖出來的魚蝦蟹品質有保證。

    300畝圍網養殖:一年凈賺130萬

    前天上午,記者乘船來到焦北灘圍網養殖現場,枯水期的灘塗遠看就像是一個江中“小島”。灘塗周邊無工業汙染,底質呈沙土質,很適宜水產品的養殖。灘塗外圍由高網圍住,網內是人工挖出的一條條魚池溝渠,魚池周圍築以大大小小的堤壩。

    正是收獲時節,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將前期投放的江蟹捕撈上岸。“你看,最大的江蟹有六七兩呢,這才幾個月的功夫。”合作社負責人吳明喜拎起一只螃蟹向記者展示。

    吳明喜說,由於合作社是初次接觸圍網養殖,試點養殖初期,也曾出現過某些失誤,經過一年摸索,如今技術已趨於成熟。為了讓水產品的成活率更高、長得更快更大,合作社還組織人員赴周邊地區“取經”,學習漁業養殖先進經驗,不斷探索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新路子。

    吳明喜開開心心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試養殖投放的龍蝦、中華絨螯蟹、鱖魚等品種,目前總銷售已達280多萬元,扣除包括引進苗種、基礎設施投入等費用,能凈賺近130萬元。

    今年56歲的範永貴曾多年在江邊從事養殖業,但2009年“洗腳上岸”後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看到合作社試點養殖初顯成效,開始手癢癢,他告訴記者,已有打算再幹“老本行”。

    “下一步我們會將圍網養殖創業廣泛推介給漁民們,讓漁民兄弟們能換一種方式,重新回歸曾經生產和生活的長江水域,實現再就業,增加經濟效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