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有“海雞肉”之稱,低脂肪、高蛋白,蛋白質比其他魚類高出30%,一直以來就是上等食用魚,魚中“貴族”。石斑魚自然資源日益枯竭。1980年左右,中國東南沿海盛產石斑魚,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福建沿海的石斑魚漁獲量每年都在幾十萬噸,但近年來海洋環境的汙染、過度捕撈,石斑魚的資源日益枯竭,石斑魚的捕撈已經無法形成產業。海域捕撈產量有限,市場供應量少,石斑魚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石斑魚種業科技:讓石斑魚不再「貴族」

   漳浦沿海鄉鎮一工廠化養殖培育石斑魚魚苗車間。
 
    “現在有些石斑魚品種已經能夠量產,市場上青斑只要30元左右,是很親民的價格了。”說這話的是福建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涵生。他可謂見證了福建石斑魚人工繁育的發展歷程。
 
    人工育苗讓規模養殖成為可能
 
    在廈門小嶝島小嶝漁村內,有一座特殊的工廠,這廠房裏沒有生產線,只有幾十口清澈見底的水泥池。
 
    原來,這裏生產的並非工業品,而是石斑魚魚苗。
 
    在每個水泥池內,養的是不同階段的石斑魚,有剛孵化的小魚苗,肉眼要看清都費力,也有幾厘米、十幾厘米的石斑魚,甚至有半米多長的親魚。工廠外有一大片漁排,長到一定階段的石斑魚,在這裏一直生長到捕撈上市。
 
    廈門小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水產研究所9個石斑魚養殖產業的示範基地之一,2008年開始建設,主推品種及技術為斜帶石斑魚的良種繁殖和健康養殖。這一項目完全建成後可以年生產各種石斑魚苗100萬尾以上,年養殖石斑魚商品魚10萬尾以上。
 
    石斑魚得以人工繁育,福建水產研究所可謂功不可沒。所裏的研究員王涵生也見證了福建石斑魚人工繁育的發展歷程。
 
    我國對石斑魚人工繁殖的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
 
    那時,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廈門大學、廈門水產學院、廈門市水產研究所、集美水校五家科研院所聯合開展赤點石斑魚人工育苗的研究。采用人工擠卵、人工授精的方法獲得受精卵,並孵化出一些仔魚,但由於開口餌料的缺乏,仔魚在幾天後全部死亡。
 
    石斑魚初孵仔魚只有1.4毫米左右,口裂非常小,開口時只能進食大小60μm左右的活體生物餌料,當時在研究時也試驗了很多種開口餌料,包括熟雞蛋黃,但最終也沒解決這個問題。此後,由於難度太大,很久沒有人再碰這個科研難題。
 
    1991年,積累了近10年工作經驗的王涵生選擇了“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石斑魚人工育苗研究。到1993年時,眼看著7萬元研究經費就要花完,人工育苗研究還是沒有突破性進展,課題組的其他3個人也先後離開,只剩下王涵生一個人。但正是這一年,王涵生公派赴日訪學之旅讓他的石斑魚之夢出現了曙光。在日本,王涵生特地要求到日本最早進行石斑魚人工魚苗研究的單位進行訪問研究。
 
    歸國後,王涵生單人繼續努力探索,終於在第二年的5月,實現了石斑魚人工繁殖的歷史性突破。那是國內首次實現石斑魚在沒有任何激素處理自然產卵,並成功培育出了218條魚苗。
 
    此後,王涵生重新組織起了石斑魚人工育苗的課題組,並精心製定了進一步擴大試驗和規模化人工育苗研究的技術路線,帶領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繼續堅持在第一線。
 
    到世紀之交,課題組人工育苗技術達到了批量數萬尾的水平,並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親魚和魚苗培育、餌料系列篩選、配置和過渡的技術。這些技術也通過技術輻射,在較大的範圍內推廣開來。
 
    進入21世紀以後,福建省和國內石斑魚人工繁殖和育苗技術走上了快車道,不少育苗場的石斑魚苗種產量往往可以達到幾十萬尾,石斑魚的養殖業也隨之進入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也成為國內石斑魚人工繁育和養殖的“黃埔軍校”。
 
    在課題組工作過一些技術人員或工人在離開後,或與同學、同鄉、同行一起,或帶動家人、親戚,走上了發展石斑魚產業之路。
 
    “海南石斑魚產業能有現在這樣的水平,也與福建省技術和人員的輸出分不開,在那做得風生水起的許多人,都是從我們這兒出去的。”王涵生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