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前幾天我們一直在關註中華鱘,其實在長江裏,中華鱘並不是數量最少的生物,前幾天,一條長約30厘米,重約1斤的成體墨頭魚被我市漁民捕撈出水,而上一次這麼大的墨頭魚出現在宜昌已經是40年前的事兒了。
 
    【正文】這條墨頭魚是上周五被漁民捕撈到的,因其模樣怪異,而且難得一見,被漁民們視為“怪物”,送到了漁政部門。
 
    【同 期聲】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救治監測中心 李友紅:“像這種墨頭魚,像這種大的個體的話,還是在70年代以前見過,從70年代到現在幾十年,三十多年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大的個體,所以宜昌的新一 代漁民,現有的漁民就說是怪魚,多年沒見過,這也說明這確實比較稀有了,很稀少。”
 
    【正文】因傷勢太重,這條墨頭魚出水之後不久就 死掉了。隨後,它被送到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救治監測中心的標本室,被製成標本保存。據了解,墨頭魚別名東坡魚,由於其身體為黑褐色,因此民間傳 說是蘇東坡在江中洗筆硯,將其染成了黑色。這種魚主要生長在長江上遊、瀾滄江等水域,數量稀少,在長江宜昌水域出現十分罕見。而科研人員介紹,在這間標本 室裏一共有68種長江中上遊水生生物標本,其中大部分已經難覓蹤跡,有15%左右的品種幾乎絕跡。
 
    【同期聲】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救治監測中心 李友紅:“其中長江鱘,白鱘等一系列魚類,現在幾十年都已經沒有見到了,基本上現在漁民都沒有捕到過,以後只有我們這個標本室見到,可能以後只有教科書上有了。”
 
    【正文】目前,救治監測中心裏的這間標本室免費對外開放,市民們可以前往參觀,去看看那些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裏的白鱘、中華鱘、胭脂魚、江豚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模樣,它們已經或正在離我們遠去。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