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偏愛重步兵 翻譯自《Alpinist》Vol.16,Mountain Profile,The Matterhorn 文/Herve Barmasse、Luca Maspe
南壁上的新紀元
當“茨姆特之鼻”吸引了全歐洲最優秀的登山家時,南壁上似乎已沒有繼續開拓的可能。然而只要細心觀察,還是能夠發現一些新穎,並具有相當難度的路線。就拿加布來說,他就設想能在南壁上巖石構造最緊湊的區域開辟一條體現出現代攀登風格的路線。2002年8月15-16日,他和拉瓦切托完成了南壁Pic Muzio上最苛刻的一條路線:Padre Pio Pray for Us(皮奧神父為我們祈禱),位於科尼茲路線和花兒刃脊中間。2004年3月,兩名來自瓦萊達奧斯塔的年青攀登者――馬西莫•法裏納(Massimo Farina)和赫維•巴瑪塞(Herve Barmasse,本文作者之一)――完成了這條路線的冬季首攀。
在當時,年青人中向我這樣依然關註馬特洪峰的人並不多。更早之前,23歲的時候,我就已經在馬特洪峰上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條路線:2000年8月14日,我和布裏耶的年青向導帕特裏克•波萊托(Patrick Poletto)首攀了南壁“德•阿米西斯”路線和“卡薩洛托-格拉西”路線之間的陡壁,難度6a+max。兩年後,我率先以solo的方式完成“卡薩洛托-格拉西”路線,而當年正是我父親完成了這條路線的冬季首攀。
出發時氣溫很低,向上能看到峰頂的十字架在陽光下閃爍。踩在積雪上發出的腳步聲驚動了巖羚羊,但循著清晨的微風依稀可以聞到它們身上的氣味。我順著通向迪法耶山脊的溝壑迅速上攀,然後向右切到我和帕特裏克在2000年攀登過的巖石路段。那次回來後,我曾感覺馬特洪峰已然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現在我能感受到的只有孤獨,烏雲遮蔽了頂峰,開始下起雨夾雪。我並不了解這條路線,但我很清楚首登者的傳奇故事。即使只是在腦子裏想一下雷納托•卡薩洛托和賈卡羅•格拉西的大名――當然也包括所有先於我攀上這面巖壁的前輩,就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小心起見,我在前三段繩距固定了路繩。然後一塊落石砸中了我的頭盔,警告我南壁究竟有多危險。我覺得快速通過或許是明智的決定。
我邊攀登邊幻想,要是馬特洪峰是由堅硬的花崗巖而不是松動的石灰巖構成該會怎樣?但我很快就提醒自己,這不夠理想的巖石構成正是諸多使得馬特洪峰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這裏的每一步前進都需要理智,攀登非常艱辛並且要時刻警醒。我用了至少四個小時才通過最後一段被粉雪覆蓋的精巧的繩距,到達丁達爾峰附近。眼見暴風雪正從西方逼近,我決定去“Carrel”木屋。夜裏我夢見了啤酒和巧克力,以及在過去150年的攀登歷史中,馬特洪峰在攀登者心中呈現出的不同形象。
未來
馬特洪峰的攀登歷史見證了登山運動自身的發展。自傳奇性的首登後,每個時期最牛逼的攀登者都為我們奉獻上了一幕幕經典。今天,兩條傳統路線已經淪落為擁擠的觀光勝地,路繩差不多從山腳一直固定到頂峰,並且居住在山峰兩側山谷中的當地向導也為了利益分配的問題爭執不休。從今往後,或許只有關於探索新路線以及對舊有路線重新詮釋的想象才能給我們足夠的理由去重新討論大鳥嘴(譯註:就是馬特洪峰)。
圖:1994年3月13日,凱瑟琳•黛斯特薇爾和埃裏克•迪坎普(Erik Decamp)分別solo博納蒂路線和施密德路線,然後在頂峰回合。 photo/Pascal Tournaire
未來幾年內,還有一些路線有待以solo或是冬季攀登的方式重復。首先應被考慮,當然也是相對較簡單的,就是用自由攀登的方式重復“茨姆特之鼻”上現有的器械攀登路線。這其中“皮奧拉-斯坦納”路線可能是最有希望的――就我所知,還從沒人嘗試自由攀登這條路線。當然這一切需要時間和勇氣,畢竟北壁上的環境和巖石狀況是無法同那些日照充分的巖壁相提並論的,在那些地方,年青的自由攀登愛好者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水平上反復檢驗自己的攀登技能。
時至今日,你很難在八月的阿爾卑斯找到一處只屬於自己的安靜的地方。但在馬特洪峰,只要避開傳統路線,依然有機會體驗到這份孤獨。那些位於最寒冷、最不友好的巖壁上的路線很難接近,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日漸荒涼,值得你去重新發現它們,賦予其新的生命。
盡管關於馬特洪峰現有形象的種種定義最終都難免淪為陳詞濫調,但“後現代”攀登期的馬特洪峰依然是一座未被人工器械完全馴服的嚴峻的山峰。即使在我們所處的當下,她依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2003年8月18日,“la Cheminee”――這條獅子山脊上,曾考驗過溫伯爾和卡雷爾的著名通道――在經歷過一個異常炎熱的夏季後哄然坍塌。馬特洪峰的山體再次發生了變化。她將來會具有何種形象,會被賦予什麽樣的意義,這一切都無從所知,但作為一名在她的威嚴下成長的攀登者,我無法想象她會被人們遺忘。
(全文完)
備註:原作者Herve Barmasse和Luca Maspes,按前者第一人稱敘述,初稿為意大利語,由Linda Eklund和Christina Svendsen譯成英文。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