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在水底咬魚餌,是頭朝下、尾朝上,含餌在口,若沒有什麼異物感,便吞咽入腹中,發覺有異物感,迅速吐出,逃之夭夭。傳統的短腦線立漂釣法,當魚把食含在口中擡起頭時,魚漂會出現典型的“送漂”現象(即立在水中的漂會穩健而緩慢地從水面徐徐升起),魚的個頭越大,魚漂上升的速度越緩慢,在魚漂徐徐升起時,是提竿最有利的時機。

  但是,臺灣釣法的腦線長,墜子懸浮在水中,魚兒吞鉤餌一般不會出現“送漂”現象。如果按照傳統釣法判斷提竿時機—等魚漂托起再提竿,就貽誤了時機。

  關於臺灣釣法的提竿時機,有文章談到:“臺灣釣法因腦線細長,受水的阻力,魚吞餌時,腦線彎曲,重力向下,反映到魚漂上,只有沈漂漂沈人水中)而不會“送漂”(漂從水面徐徐升起)。”

  蘇州釣者張國鈞對此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無論在養魚池或其他野塘中用臺灣釣法垂釣,鯽魚吞鉤後,沈漂與送漂比為3:7。送漂幅度在一目以上時,提竿中魚率最高。

  上海釣者袁鏡湖也是學習臺灣釣法的行家。他認為:魚漂一上一下,緩慢無力,此時揚竿,無魚:魚漂一上一下,上時平穩緩慢,下時短促有力,此時揚竿,毫無疑問會上魚。臺灣釣法專家廖心陽先生則認為:當發現魚漂向上托起時,即應準備揚竿,當魚漂有速度有分量地下沈偶爾有送漂現象,但極不多見對,應迅速提竿,十拿九穩可得魚。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地區天氣、水情、魚情和所釣魚種也不相同,魚漂的大小和餌食的軟硬是否適應,垂釣的水域是否有雜草、淤泥等等,對漂的反應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各地釣友反復實踐,才能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不論沈漂或送漂,若是沈漂穩健有力,托漂超過二目(漂若上升不超過二目說明鉤子上的餌食己自然溶化,應即換餌),正是提竿時機,這是毫無疑義的。

  鯽魚吃鉤,在靈敏度極高的臺灣釣法中,魚漂信號有多少種反應?如何處理呢?作者在實踐中總結有三十多種反應。

  鯽魚吃鉤的三十多種魚漂信號反應中.有的是魚身碰線或魚尾碰線:有的是魚爭相遊來搶食,帶動水流使魚線彎曲而魚漂顫動或下沈:有的是魚拱食剩餌,上唇將鉤上的餌碰散使鉤、餌分家而魚漂上浮:也有的是裝餌或調配餌食不適當,魚未吃鉤,過了3-5分鐘,兩只鉤子上的餌食全都化散掉而魚漂上升。如何準確判斷鯽魚吃鉤。當鉤餌正含在魚嘴裏時揚竿,是臺灣釣法比較高超的技法。

  在臺灣釣法中有巧種常見的魚漂反應信號,作者認為以下幾種信號出現應立即揚竿。

  (1)拋竿後,魚漂在應立直的時間還平浮水面不動,這可能是小魚在中、上層己接住鉤餌,應立即揚竿。

  (2)拋竿後,魚漂未立直就快速移位,這是中、上層魚搶食鉤餌的信號,也可能是大魚吞鉤餌,應立即揚竿。

  (3 )拋竿後,魚漂正在立直,還未到釣二目時,就有上下跳動的信號,這是魚在中下層咬鉤,應在魚漂有力下沈的瞬間揚竿。

  (4)魚漂在釣二目位置時,突然快速上升數目,接著又慢慢沈到二目,大多數為魚擦線,一般不揚竿,如果上升數目後又停頓不動,可能魚己咬鉤,應立即揚竿。

  (5)釣二目時,先發現魚漂緩慢上升一目左右,然後又有力地下沈一、二目。這是標準的魚兒咬鉤吞食的信號,應在有力下沈的瞬間揚竿。

  上述這些魚漂信號反應及處理方法,都是進行臺灣釣法實踐中觀察研究的看法,很實用,介紹給讀者參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