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立體釣單個體鰱鱅
釣鰱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特別是在一些養殖型的水庫,只要能誘來一群就是接而連三的上,釣法用餌上也是大同小異,誘魚基本也是通過頻繁抽桿或打個大窩,下面著重分晰下在遇到單個鰱鱅環境下的釣法
找點首先得在這種水庫找釣點,鰱鱅是集群動物,有也是一群群的,很少有單個體活動,個頭相差不大,個頭越大,越不成群。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找偏僻深水,內灣位,或地形尖出來的深水區,盡量避免水流大的地方,另一理想的釣點就是壩頭出水口周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通過觀察魚的翻水來確定魚群具體在什麼位置,魚翻水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時間,春夏秋一般在清晨,晚秋與冬天就應該是在下午四點左右,一般魚群都在翻水位置活動好幾天或更長時間。這時應該就近開釣,深水灣位水流流速不大的地方,夏天在陰涼的位置,冬天在陽光位,
用料與釣法用料上大家的用料也是差不多的商品料,無太大區別,主要是酸香甜,著重於霧化,霧化速度與比重是至勝關鍵,至於有些釣友的獨門秘方我就沒有多少研究過,有秘方的朋友不防上來說說,嘿嘿下面著重說下三維立體釣鰱鱅,這也是本文的關鍵,在釣法上和大家更深的探討下,僅大家作一個參孝首先說下,三維這個詞,三維我的理解是全方位的,由上至下,從前到後,從左至右,釣鰱鱅就從上面這三組方向去理解,
由上至下:鰱鱅在不同的天氣是有不同的魚層的,鰱與鱅之間也是有分別,一般鰱比鱅魚層稍高一點,鰱鱅是通過吸食浮遊生物為生,所以釣餌是霧化較好比重輕的粉餌搓成手指大,能在二十秒內散完為佳,現假設魚層在一米二,如果釣餌在超過一米後才開始霧化就沒什麼意義了,雖然魚為了吸食餌料會往深遊,魚多的時候會出現的撞漂掃漂現象,所以在魚多的情況下個人喜歡往深一點釣,一來避開魚的搶食區可以抓住正確的信號,二來個頭大的魚會在深一點點的水層活動,但現在是在魚稀的情況下,這時就應該找到合適的魚層,如果餌料在入水時就開始霧化到達一米二就可以有個霧化帶由上至下慢慢下降,形成一個霧化層,這樣才有利於魚的吸食,如果魚層在很淺的水層,那麼就更考究釣手的功力,太淺對拋桿很講究,也容易出現掛魚現象,一般由於天氣悶熱才會導致魚層上浮,而且這個時候魚是不怎麼開口的,所以霧化層要對得上魚層才是關鍵。又假設魚層在1.5米以下,由於水深釣餌要粘一點才能到達該水層,這時容易出現霧化不足的情況,一般是通過勤拋餌來補救,還有一種方法是是通過手的力度來控製粉餌的松緊來控製霧化,這種方法比上面這種好,至少不用改變餌的狀態,只需搓大一點,搓緊一點就可以了,
從前到後從前至後就是說釣手的拋桿落點,假設是釣1米深的水層,如果拋滿桿的話浮漂點與餌的入水點就相差了一米,餌從入水一剎那就開始霧化了,一直拖著霧化帶到浮漂點,所以這個一米多的立體霧化區對於單個體鰱鱅太大了,在一個半徑一米的圓型範圍內找那麼一兩條魚相信機會就少很多,正確做法是餌的入水點與浮漂相差越少越好,當然如果重疊在一起時容易亂線,這點比較考功力,做得到當然最好,而且這種拋桿不需要壓線,要抖線,從餌入水一剎那,上下抖幾下就能劃破水的張力,自然下沈,解決壓線,還能省下時間,浮釣鰱鱅在下沈過程中經常出現接口,甚至黑漂,所以壓線不是很好的選擇,更何況現在拋的半桿,壓線過後線肯定會把落水點拉近了,這樣更不好刺魚,做到這一點,魚就更集中在浮漂下了。
從左至右不管是水庫還是魚塘都會有流水,釣鰱鱅就怕水流大不成窩,在這個時候釣流水就要看水流速度了,一般的流速還是可以釣的,鰱鱅喜歡逆流過濾食物,所以在解決了上下,前後方向後,就要應付流水了,即使是沒有流水的情況下,魚也需要遊動才能吸食,就要兼顧到左右這個方向了,在固定的投鉺點下遊是魚的集中點,這是因為霧化區在流水作用下偏移了,每隔五桿就要有一桿是投在下遊的20公分的地方,再一桿就是40公分,周而復此,上遊也是魚會經過的地方,就像我們開車也會開過頭再繞回來的道理一樣,所以有時不經意間不防試試上遊。 關鍵是找對了魚層,在找到魚層的情況下,讓霧化層更好的對上魚層,然後把霧化區接近在浮漂下面,以至於把魚集中在一起,不管有沒有流水的時候都要兼顧到左右,魚少的時候,魚的警覺性會提高,也因為魚少動作自然就少了,有時魚進窩後會很快出現幾個清晰的動作,錯過了這個機會魚可能會離開,又或者在周邊吸食,信號時有時無,又或者突然的下頓來不及提桿等,很多釣友一般是把料搓粘了,一直守,減少了提桿的次數,這樣做是很不利的,沒了霧化魚會慢慢離去,不管有沒動作都要保持頻率。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