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博大物秘笈之路亞鱸魚
談到路亞必然要談到鱸魚,因為對於國內釣友來說,目前路亞釣法的對象魚大多以鱸魚為主。在咱大連,獐子島周邊海域的大鱸魚就讓釣友們垂涎不已。在1月4日的逍遙釣版面上,筆者跟大家聊了路亞藍點馬鮫的釣法。這次,就再介紹一下路亞鱸魚的釣法,以供大家參考。 鱸魚的習性 鱸魚,俗稱花鱸、鱸子、鱸寨。魚綱,鮨科。體延長,側扁。口大,下頜長於上頜,齒呈絨毛狀。背鰭兩個,僅在基部相連。體背部和背鰭棘部散有不規則黑色斑點,隨年齡增長黑斑逐漸變得不明顯。體被小櫛鱗,尾鰭呈淺叉形,上下葉後端圓形。體背部深灰色,腹部銀白色。最大個體可達1.3米以上,重達15千克。
鱸魚屬溫水性淺海中下層魚類,隨季節變化在近岸或離岸相對較深水域之間移動,不做遠距離洄遊。有時也可進入鹹淡水匯合處或淡水水域索餌覓食。秋季生殖期間棲息於近岸10~30米河口附近水域產卵。鱸魚生長速度快,一齡體長26厘米,二齡體長42厘米左右,三至四齡性成熟時體長可達50~57厘米。 釣點的選擇 鱸魚性兇猛,主要以小魚和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多在近岸巖礁區附近覓食。為此,路亞施釣鱸魚應盡量選擇這些釣點。獐子島路亞鱸魚的釣點主要分布在獐子島周邊沿岸和東獐鷹嘴石、外三島的大小耗島及褡褳島周邊的午石、鴨坨子及小島沿岸巖礁區等。 鱸魚因多棲息、遊弋、覓食於水下暗礁、海生植物底部以及海流流經的夾角內灣或在邊緣地帶伺機捕食小魚,掄竿拋餌於此,必有斬獲。之所以路亞施釣鱸魚的釣點選擇應盡量確定在上述區域或邊緣地帶,其原因在於:
一是,水下暗礁與海生植物的覆蓋區域,是各種海魚棲息活動覓食的主要場所。暗礁之上,海生植物生長的底部周邊,多攀存生長著如貽貝、牡蠣以及小魚、小蝦、小蟹等海生動物,為鱸魚的順利覓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是,暗礁之間多溝汊、巖縫、巖洞等,是小魚兒躲避天敵的藏身之所。加之巖礁周圍常年遭受海浪沖擊,其水域的溶氧量更加豐富,為鱸魚的生存、覓食活躍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三是,海流流經的沿海海域內灣,其水下多有巖礁、海溝等障礙物,其海面的寬窄不一,彎曲的白帶狀形態就足以說明,其邊緣地帶又恰是鱸魚遊弋覓食的必經之路。 四是,岸邊及巖礁周邊海浪沖擊形成的泡沫帶和泡沫區,都是鱸魚出沒的區域。 路亞施釣技法 路亞施釣鱸魚除在釣法要求上“順打逆收”即:按照海流流向順流拋投,逆流收線(路亞)外,在施釣過程中還要註重操作的技巧。即為施釣中的:“抽”、“擺”、“旋”等技法。
“抽”的操作技法是釣者在回線的過程中,要隨時以或大、或小的力道來抽動竿尖,以使水中的路亞在受到大、小不等的外力牽引下在水中呈上、下不正常的遊動,看起來極像一尾痙攣或受傷的魚兒,以誘惑鱸魚“上當”使其見到有這種可乘“良機,”便會毫無警覺放心覓餌。 “擺”這種操竿手法是要求釣者在回線的過程中,要不時左、右擺動竿尖,使水中的路亞餌呈小幅度忽左、右的擺動,極像一尾遭受過襲擊的小魚正掙紮著逃避大魚的追獵,以此激發出鱸魚的覓食沖動和吞鉤熱情。 “旋”是要求釣者在施釣過程中間歇性的以竿尖劃出大、小不同的圓形,以此改變牽引的力道與方向,使在水中回線中的路亞呈不規則上下運動,形如一尾垂死的魚兒,誘使鱸魚吞鉤。但在使用此法時,必須註意避免主線纏繞竿尖以造成竿體損傷。 綜上所述,作為國家級海釣基地,獐子島的路亞鱸魚釣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良條件,其廣闊的水域和優良的服務,路亞鱸魚這絕無僅有的海釣體驗會讓您真正的享受“釣大魚”的垂釣樂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