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訊的感應,直接影響到浮漂的反應,如何才能從浮漂的浮沈動作辨別魚訊的感應,這就是值得垂釣者專心研究的問題。釣魚,不但要懂得各種魚類的習性,在垂釣時,更要懂得如何調整浮漂,而且也要從調整浮漂的情景、動態去了解浮漂在水面的動作,以辨別出魚訊感應的反應,從浮漂的一舉一動中,判斷何時才是揚竿拉線釣魚的適當時候。釣魚雖然是一種休閑活動的運動,但是,想要在這項運動中有所表現,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除了要具備先天優異的好條件外,還要配合後天的努力,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必須一步步地付出心血和代價。浮漂的選擇調整和魚訊的感應成正比,在垂釣前,對於浮漂的使用選擇條件,必須要考慮到釣場的環境、水的深度、風力的強度、釣竿的長短和魚種類的區別。水的深度超過1.5米以上,要選用長而浮力大的浮漂,風力強而釣竿又長時,也要使用浮力大的浮漂,攝食吃餌很謹慎、敏感的魚,要選用輕型的浮漂,再配合母線、子線、釣鉤,用最合適的結構組合使用。調整浮漂的方法,沒有一律的規定,但要求精準,仔細研究起來,牽涉到許多原理,實在是一科高深的學問,譬如說:

  一、製作浮漂的材料、方法、角度大小、體積粗細、重心及支點、中心點都不一樣,承受的浮力也有別,同一個模型製造出來的塑膠成品浮漂,或多或少,免不了也會有一點點偏差,有的浮漂容易下沈,有的一碰便往上浮,同樣的一個釣餌,掛在不同的浮漂上,入水的深度就有差別,對於羽根、木材、化學物品的材料所製造出來的產品,更談不上重量統一、感度一致了。

  二、釣者每個人調整浮漂的方法不同,承受感應的力點也不一樣。

  三、使用的釣線、釣鉤、號碼不同,廠牌不一,硬性、強度拉力不同,所承受的阻力也不同。

  四、釣場環境不同,即使在同一池塘,其水深、風力、水流速度也會不同。

  五、水溫的高低,氣壓的大小都可能影響魚兒的胃口,即使同一種魚用同一種餌,魚兒吃餌的姿勢動作也不一樣。因此,要如何做精細的判斷分別,垂釣者自己除了要知道各種原理、常識外,還要慢慢地去體驗、了解、研究,才能一一分辨清楚。從物理學的原理來看,浮漂在水中受到魚兒嘴部的吸力之後,掛餌的子線,會產生像鐘擺一樣的慣性運動,使露出水面的浮漂產生動作,可是空氣和水都有阻力,水中的阻力更大,所以成了“受阻力的震蕩”影響。震動快,震幅大,所受的阻力也越大,在一般營業性的池塘中所飼養的魚兒,多數有被釣過的經驗,吃餌的時候非常謹慎,動作小心,即使使用很靈敏的浮漂,也只能看到水面上的浮漂尾尖(脫普)微微地往下沈一點點而已。據有經驗的釣者說:浮漂的最敏感點,就在整支浮漂三分之一的部位,也就是說一支全長三十厘米的浮漂,從浮漂的尾尖(脫普)量起,在十厘米的位置處(註:三十厘米長的浮漂,要配十二厘米的脫普),是這支浮漂最靈敏的位置(大概是在脫普的第六目顏色上)。通常釣魚的人,在調整浮漂時,都采用“速成法”,也就是在還沒有掛上釣餌之前,將浮漂的載重量先調整在浮漂全長的三分之一位置上,然後使用一枚釣餌碰地、一枚釣餌躺地的“共立法”方式垂釣。測探水深的方法是:將釣餌分掛在兩支釣鉤上,投人垂釣點的水中測量深度,這時候,因為已增加兩個釣餌的重量,因此水面上的浮漂就會往下沈,如果粗大的浮漂尾尖(脫普),因為浮力強,因此下沈的刻畫目數就少,如果是實心或極細管狀的脫普,下沈的刻畫目數就多,甚至整支脫普都會沈下水中而消失,這也就是表示深度還不夠,只要將浮漂的固定點,用手輕輕地向上一次一次地移動,直到兩支釣鉤已掛上釣餌,而浮漂的尾尖(脫普)也剛好露出水面三分之一(第六目)時,就可以開始垂釣,然後再依照魚訊的感應,配合浮漂的反應,將浮漂再往下移動,使浮漂的尾尖(脫普)刻畫目數減少,直到釣到魚為止。我們在魚池垂釣,通常都會在池畔聽到一些釣友的對話,詢問有關調整浮漂的事情,如:“老陳你空餌試幾目?釣幾目?”、“我空餌試六目釣三目”、“我空餌試五目釣二目”、或“我空餌試四目釣二目”等等,其實這些簡單的速成法,只是一種“大概的調整”而已,因為每個人使用的浮漂長短、大小、粗細輕重量不同,張三使用的浮漂是三十厘米長,可以調空餌六目釣三目,但是李四使用的浮漂是二十一厘米長,如果也依照同樣的方法調整,所承受的浮力和感應一定不一樣,因此在調整浮漂時,一定要先了解浮漂的性能再做調整與修正,小心觀察研判,才能精密的達到理想的效果。如何分辨浮漂的浮沈動作,把握機會適時揚竿拉線釣魚,這些都要具有好的視力、正確的判斷、豐富的經驗和快捷的反應動作,才能得心應手。浮漂的上浮或下沈動作,與調整的方法有極大的關系,魚兒在吃餌之前都相當謹慎,往往會先用尾鰭把餌頂撞一二下,試試是否有危險,然後再以嘴唇試探,在吃餌的時候,絕不是張口吞食,而是像嬰兒吃奶一樣的吮吸,因此,如果魚兒吮吸上面的釣餌時, 由於釣餌與浮漂成直線狀,兩頭拉得緊緊的,如受到外物的碰撞或吮吸,子線定會擺動,引起浮漂的下沈,如果魚兒吮吸下面的餌時,由於子線比上面的釣餌子線較長,延長部分松松地躺在地上,當外來的力量加之與釣餌時,釣餌會有規律地跳躍,延長出來的子線很自然地向上擡高,因此浮漂就會向上浮,形成不同的反應,因此一些有經驗的釣者,在綁鉤子時,都會把金色的鉤子放在上面,黑色的鉤子放在下面,以便觀察魚兒吃餌的次數是上面的鉤較多?或下面的鉤較多?做為調整浮漂深淺的依據,及是否使用“共立法”或“單立法”的方式垂釣參考。以一般情形而論,魚兒把餌吸人嘴唇內,如果發現餌中還有其它“東西”,馬上就會吐出來,釣魚的人必須要在魚兒把餌吸人嘴內,剛要再吐出來之前的那一剎那間,揚竿拉線釣魚才能成功,太早了,魚餌還沒有進入唇內;太遲了,魚餌已被魚兒吐出來,這樣都釣不到魚。視力好,反應快的人,配合豐富的垂釣經驗,都能得心應手、操作自如,不過也有失手的時候,如果釣餌太硬、釣鉤不牢,魚掙紮幾下子,便脫鉤而去,有時發現浮漂向上急升或往下猛沈,那是魚群的身體觸到釣線,所以一拉九空,最多也只鉤到一片魚鱗而已。所以,當魚兒用嘴唇在試探釣餌的時候,浮漂就會很明顯地表示魚訊的感應,靈敏的浮漂就會朝水面上升,或向下面沈一點點,或輕輕搖一下、回一下,這時你必須提高警覺,手握竿柄,眼睛盯住浮漂尾尖,全神貫註地等待下一個動作,當第二次又看到浮漂尾尖往下沈或向上浮出半目、一目或二目時,即使很輕微,只要有一點點動態,也就即刻運用腕力,輕巧地揚竿,使竿梢向上一彈,拉緊母線,就可以將吃餌的魚鉤住。釣魚時,浮漂的動態,隨天氣的變化而改變,只要浮漂在動,就有釣到魚的希望,有時候浮漂尾尖在水面上,很明顯地下沈或上升,連連揚竿卻釣不到魚時,表示揚竿的時間不對,或是小魚苗在戲耍水底的釣餌,只要使浮漂的上升或下沈次數增多到兩三次或四五次時,再選擇比較突出的反應揚竿就可,如果遇到氣候不良,池內的空氣稀薄,魚兒懶散倦怠得不喜覓食,水面的浮漂雖然傳來魚訊的感應,但是連連揚竿還是釣不到魚,這時候就要將浮漂往上或向下移動,使釣餌的位置、層次改變,如果這樣還無法成功,就要將浮漂的重量增加,加上一小片鉛皮,使浮漂的尾尖在未掛上釣餌之前,將它調整到第三目的刻畫上,垂釣時從露出三目開始試驗,或露出水面四目使用,這種調整法叫做“超載”釣法,因為天氣不好,水中氧氣不足,魚兒不太活躍,吃餌時很細心,在吃餌前必須將釣餌玩弄很久後,才會上鉤,而你的揚竿動作又快,耐不住浮漂一浮一沈美妙動態的誘惑,只得以此法垂釣之。一支標準的浮漂,在正常情況下使用,不管是以“共立法”或“單立法”方式垂釣,當釣餌入水之後,在一分鐘左右,釣餌就會漸漸地溶化,浮漂也會慢慢地上升,等到兩枚釣餌都化掉了,浮漂便全部露出水面,只要你稍加觀察,就能分辨出來,哪一種情形是魚兒在吃餌,哪一種情形是魚餌在水中自然溶化消失。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