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浮 標 的 作 用

  浮標的靈敏度,是在於浮標與鉛片配合是否恰當,使釣點水域出現的任何情況及時地在浮標上反影出來,當魚進入釣點水域尋找食物的時候,釣點水域就產生水流。水下的鉛墜受到水流影響,使水面的浮標也就跟著上升。當魚找到魚餌撲向釣餌時,釣點水域即產生自上而下的壓力,使裝有餌料的魚勾向上托起浮標,浮標即時也會向上升,上升中的浮標就會隨即迅速而有力地下沈,這時也是揚竿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以上的整個過程足以說明浮標的作用,要充份地利用浮標,反應正確無誤,關鍵就是如何把它調整好。

  浮 標 的 調 整

  調四目釣二目:調四目就是把浮標調整到露出水面四目。釣二目是在魚勾加上魚餌後,浮標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二目。這樣的調整能使浮標保持一定的靈敏度和定性。

  怎樣調四目:調四目首先要註意的一點,是母線+子線的總長,不得超過水深,換句話說是雙勾要離地,在於半水狀態。在開始調整時,應在鉛片座上多加鉛片,接著拋竿(程序與拋竿要領相同)拋向你理想中的釣點。若是浮標向下沈入水中,說明鉛片過重,可以用剪刀把鉛片一點點地剪去,在這裡要強調的是一點點地剪。剪去一點,試一下,再剪一點,再試一下,反復剪,反復試,直到浮標露出水面四目為止。這樣就叫調四目。順帶一提是調好四目以後,魚勾的位置仍在半水,而不是在水底。

  怎樣釣二目:在調四目的基礎上,於上下勾均加上大小一樣的釣餌,觀察釣餌的重量,如浮標向下沈沒入水中,便把浮標推向竿頭,令浮標以下的釣線總長增加,直至調到浮標浮出水面兩目為止。返覆測試,如測試結果依然相同,則釣二目的浮標調整及水深的測試即告完成。

  幾種異常情況的處理:由於氣候及魚性的關係,往往也會出現浮標反應正常,就是釣不到魚;或是反應模糊,釣餌郤在不知不覺中己被魚吃掉。以上情況,前者稱為浮標反應過於靈敏,後者稱為浮標反應過於遲鈍。這些現象統稱為異常現象。

  過於靈敏的調整處理:當發現過於敏感的情況時,應及時把釣目增加,改為釣二目半或三目、三目半,甚至釣到四目。如還不能釣到魚時,可在鉛片上再一點一點地加鉛片,把調的目數減少,直到上魚為止。

  過於遲鈍的調整處理:方法和上面所講的相反,把釣目減少,即把原來釣二目改為釣一目半或一目,甚至釣水平。亦可一點點地剪掉鉛片,使調的目數增加,達到理想的上魚效果。

  按照以上浮標調整的道理,我們可把浮標反應的現象歸納 : 調的目數越少,越遲鈍;調的目數越多,越靈敏;釣的目數越少,越敏感;釣的目數越多,越遲鈍。同時我們還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水域環境,使用不同的方法垂釣,對浮標進行調整,具體的方法以下幾種 :

  調靈-釣靈 調靈-釣鈍 調鈍-釣靈 調鈍-釣鈍

  不少人把臺釣稱為懸墜底釣法,這種叫法有道理。這是因為臺釣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長腦線,一個是懸空墜。

  臺釣以餌為墜,鉤上有餌時,漂尖露出水面一部分,我們稱這時露出水面的漂尖的目數為釣目。鉤上無餌時,漂尖又浮出水面一部分,我們稱漂尖這時露出水面的目數為調目。垂釣時,調目與釣目要有明顯的區別,二者要有一定的差距。差距越大,釣手越容易判斷鉤上是否有餌,越能做到心中有數。在自然水域用臺灣釣法釣大魚時,由於竿長線長釣點較遠,調目與釣目的區別更要明顯。

  調目與釣目的區別在於釣餌壓沈浮漂的那段距離。調目比釣目多,多就多在釣餌壓沈漂尖的距離上。通過計算可以知道,這段距離的大小與釣餌的重量(在水中)成正比,與漂尖半徑的平方成反比。在一般情況下,由於垂釣的魚的個體的大小決定著釣餌的大小,我們不能主張臺釣的釣餌越大越好,要根據實際情況因魚定餌。為了擴大釣目、調目的區別,我們只能縮小漂尖的直徑,因此,我們對臺釣浮漂首先提出這樣的要求:

  臺釣漂尖要細

  人們說漂尖細的浮漂靈敏,就是說同樣大小的釣餌,能壓沈漂尖較大的距離。只有漂尖細,我們才能根據漂尖露出水面部分的高低,準確地區分水底的鉤上是否有餌,只要漂尖上的調目沒有全部露出,就說明鉤上有餌,釣手就可以繼續等魚上鉤。不至於象傳統釣法那樣,不管鉤上是否有餌,只能憑著經驗和估計擎著魚竿呆等。當然,我們要求臺釣漂尖細,也不是越細越好,受視力和材料強度的限製,目前的臺釣漂尖直徑多在1毫米左右。這樣的漂尖是可以用的。

  大多數釣魚人的追求和向往,是那些能拉得釣線呼呼作響的成魚和大魚。在釣這些魚的時候,釣餌的重量和大小不能太小。在臺釣漂尖較細的情況下,如果釣餌的重量較大,水底不平,往往能將漂尖全部壓沈水中,影響觀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必須對臺釣的浮漂提出第二個要求:

  臺釣漂尖要長

  在我個人幾年的臺釣實踐中,感覺直徑1毫米左右的漂尖長度在15-20厘米才好用。只有漂尖有足夠的長度,釣組入水後水面上的漂尖能有足夠的釣目,釣者才有分析判斷的余地,才能清楚地觀察釣餌的化散情況。

  要用臺灣釣法釣大魚,釣點水位要有一定的深度。在深水裏釣大魚,鉛墜要相應加大。鉛墜輕了,一是難以準確地將鉤餌送至釣點,在迎風或側迎風時,這種缺點更加突出;二是鉤餌在水中下沈速度太慢,容易遭小魚在半水中攔截,往往出現餌未落底就空鉤的情況。在我們加大鉛墜的時候,又對浮漂提出了第三個要求:

  臺釣浮漂浮力要夠

  臺釣浮漂的浮力主要靠漂體產生。在竿長4-6米、水深2米以上的情況下,臺釣浮漂的浮力不應少於5克才好用。在漂體浮力相同的情況下,要選擇漂體材料較輕的浮漂,漂體自身的重量過大,會影響鉛墜的重量。只有漂體的浮力夠用,才能與釣組中的鉛墜相匹配,不但能正確地完成調漂操作,垂釣過程中也能得心應手。

  與傳統釣法相比,臺釣的釣餌可以較松散,提竿換餌的次數相應成倍增加,容易給浮漂造成損傷。這對臺釣浮漂的耐用、防水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在提倡釣手勤學苦練提高釣技的同時,也希望浮漂生產廠家面對釣魚實際情況,為大多數釣友提供更加實用、更加耐用、更加好用的臺釣浮漂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