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漂之浮標調的是什麽 — 下
二、動態剩余浮力
有人說,釣魚人運用的不局限於重浮力平衡原理,這話我理解!動態剩余浮力,實際所指應是系統的動態上牽製力(反彈趨勢),它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最終結果!很大程度上,只可意會而難以量化言傳……
1、尾徑相同但號數不同的浮標,動態剩余浮力不同
尾徑相同的同款1號和5號浮標,組成兩系統後,調釣同一目數,浮標靜態剩余浮力相等,底釣鉤餌狀態基本相同。但魚拉動兩支不同號數的浮標及組成的兩個不同系統,所產生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原因有:兩標浮力不同,配鉛不同,主線張度不同,信號傳導不同;兩系統排水體積不同,運動水阻不同;自重不同(系統對內都是平衡的,但對外卻是具有不同體積和質量的),啟動和慣性力不同,信號效果不同等。
結合釣魚,小漂系統較“靈敏”,大漂系統較“穩定”的共同感受,基本就是這麽個簡單原理。即:體積越小(水阻越小)、質量越輕(越不穩定)的水中平衡系統,越容易受外力啟動,即越靈敏。
實踐中,針對輕口、弱口、或輕吸重吐的特殊滑口等魚情,小標細線輕鉤輕餌配置存在優勢,因為它“愛動”!能幫助我們從根本上放大入口魚訊。而針對高密度生口、亂口、雜魚幹擾、水深水流等情況,大標系統“不愛動”(較穩定)和快速下沈到位等特點就有用武之地了。
另外,小標系統除輕靈外,動態剩余浮力小,輕滑魚口所感受到的系統上牽製力小,即利於系統啟動同時也利於魚大膽吸食。而大標系統動態剩余浮力(即上牽製力)大,可以濾除許多假動作及迎合其它方面的需要,針對不同魚情水情,自可善用。
2、調釣不同,動態剩余浮力不同
以前有朋友認為:“調8釣8”與“調2釣2”,系統同樣是處於所謂“一觸即發”的平衡狀態,魚吃鉤餌拉動系統時,假設都是1目的拉幅。靜態“剩余浮力”雖然有8目和2目的對比關系,但具體到動態下拉幅度,卻都只需1目,因此兩種調釣差別不大。
我相信很多具有實戰經驗的釣手肯定不會同意這種說法!
首先,“調8釣8”與“調2釣2”,配鉛不同,系統排水體積和自重不同。相對於上小節中“越小越輕的系統,越容易受外力啟動”的簡單原理而言,魚吃鉤餌牽動兩系統時所需付出的力度,和所感受到的上牽製力影響是不同的,上魚效果因此不同!
另:“調8釣8”與“調2釣2”,由於配鉛不同,導致線組狀態不同,信號傳導效果不同。
再:浮標調高調低,剩余浮力預留不同,浮標本身的動態上下行能力設計,及線組抗幹擾效果等,當然也不同!浮標調態高則上送容易下拉難;調態低則下拉容易上送難!同樣1目的下拉幅度,魚口豈能一樣?
上述認識產生的原因,我覺得同樣是把剩余浮力的靜態和動態因素混為一談了。
“調8釣8”與“調2釣2”,動態剩余浮力方面我們應該考慮的是系統入水體積和質量的變化(這會直接影響系統啟動和慣性力的大小)、不同的上牽製力對魚探餌吸餌所造成的戒備影響,以及線組、浮標狀態等現實差異(還有普遍上細下粗錐形標尾的動態行程因素在內)!而不要被“1目”的相同動態幅度“設想”所迷惑!
相同魚口前提下,“調8釣8”與“調2釣2”,根本不會是一樣的下拉幅度,此假設本身就難以成立!
3、同體積同標形但不同浮力的浮標,動態剩余浮力不同
標形體積相同但因材質密度及做工不同,導致兩標浮力(承載力)不同,配鉛不同,系統重心不同,動態效果不同。
關於浮標浮力與靈敏度之間的認識,釣界主要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同體積同標形,浮力越大的浮標越靈敏”。此說法關註點是在浮標信號的活潑程度上(沒有限定上下行方向);另外浮標浮力越大,體積可以做得更小,相同配重前提下水阻更小,也是系統靈敏度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一種看法是:在允許範圍內,浮標具有一定的自重,可以上調系統重心,一方面小(輕)墜更容易啟動(對輕口魚情而言);另一方面是具備一定自重的浮標,更利於其本身破水下行!
舉上述對比,只是為了說明浮標靈敏度方面的兩種籠統認識。現實中,浮標性能絕非簡單浮力與自重所能涵蓋!像重心設計、標體均質、漆層效果等等,都是專家們操心的內容。
浮力(性能)不同的浮標,動態上牽製能力(殘存)差別很大,釣手們在實踐中應都有體會。
前不久,隨朋友釣大鯽魚,水深一米三左右。先用臺產某款中短身硬尾3號標(漂名忘了)調6,釣壓目,信號出的不錯,頓口清晰明確。但中途不幸切了條鯉魚,浮標回撞在竿身上裂了。不得已換上另款3號(標形一樣),還是調6目卻又加了一片鉛。明顯感覺“另款”漂在當時魚情下調6,上牽製力太強了!魚口放不出來,常出現一“點”即回升的標訊……相同餌重情況下釣目一再提高,幾乎釣到調目才勉強看口。後來加鉛改調4目多,問題解決,口大且真。 這一特例或可說明,任何一支浮標,只有在實踐中結合魚情水情,才能具體了解並正確運用其“剩余浮力”,有時候憑經驗都會出錯,更何況再被錯誤地引導……
浮標調釣討論好多年了,但至今仍有朋友認為:“從調高到調低加減那一點點鉛皮對上魚影響不大”。對此,套句時髦話,見仁見智吧!
4、同浮力不同標形的浮標,動態剩余浮力不同
標形不同,動態特點不同!一般說:瘦長身浮標較穩定,適於底釣,而短身浮標信號特點相對活潑。典型的例子是,溪流釣橄欖型小漂,若用於池釣,動作上竄下跳能鬧死人。現下較流行的中短身浮標,一般加裝長碳腳和硬長尾的較多,主要目的是拉大重心與浮心距離,改善穩定性。
標形方面還如:長腳長尾棒槌型粗短身浮標站立、下行較穩,利於釣過程;而削肩兩頭錐者,上下行較快,適合快速到位及底釣輕口等。
因此,標形不同,動態剩余浮力(也就是浮標上下行運動特點)也不同,即使相同調釣情況下,效果不同。
5、尾徑不同、動態剩余浮力不同
標尾的直徑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