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十瀑峽下面的雙龍瀑,現在的氣溫極象桃源仙谷的二月初,表面冰質較松軟,我先鋒攀到二十五米的頂部,用三根冰錐做保護點,因為冰軟的原因,我把冰錐擰到最深處,掛片已帖住冰面,冰錐頭稍向上,與扁帶方向呈80-90度角,降下後又多次上去檢查冰錐的牢固情況,午後檢查時發現冰錐四周已松動,但螺紋仍以杠桿的方式咬住冰洞內上方,在上方保護沒有沖墜的情況下萬無一失,下午三點撤保護點,冰錐在向上推的情況下可順利拔出,冰錐裏面只有冰水混合物,這說明冰錐作為金屬器材通過自身較快地向冰洞內導熱,導致冰錐周圍冰化得較快,如果在暴發力沖墜的情況下,極易導致悲劇的發生。先鋒攀時所打冰錐,因為時間極短,不會有此現象。


論壇前期提到桃源仙谷的比賽,因為我隊沒有參加當時的比賽,聽到的說法又不敢妄加評論,此次在實踐中證明了當時的情況: 


* 冰錐打法沒有問題,定線者是個較本本的老手,一定會按規矩去打冰錐; 
  
* 冰錐沒有問題,冰錐是借登協的CAMP,質量是有保障的,冰錐彎的原因我分析是冰錐在受沖擊力拔出一半時,最裏面的螺紋咬住了冰洞上壁,而杠桿的支點轉移到冰錐的中部,在沖墜力作用下擊彎了,雖然它還是被拉了出來,但它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 保護者只應承擔一小部分責任,在當時的氣溫情況下,冰錐的角度不盡相同,沖墜系數也不相同,冰的質量(密度)也不盡相同,即便換保護者後不再有冰錐脫落發生。我認為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做比賽(高使用率)本不宜用下方保護,或者說用下方保護做比賽選擇低於零度的氣溫(冰錐越凍越緊,只是攀的時候難度加大了)更為保險,完全可以象組織者平常訓練一樣繞道上去做最牢固的保護點。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現代冰錐早與用錘子敲入的巖錐(piton)有了極大不同,設計現在都是管形有螺紋.頂尖咬入後用手或冰稿旋入冰裏.但由於敲入式的舊式管形冰錐(ice piton)還能找到,為表明區別我這裏直接叫icescrew(誰有現成的譯名?螺絲?冰螺絲?:-),因為現代入流的廠商如BlackDiamond(BD),Grivel,Charlet Moser,Smily等的icescrew都是有深螺紋的. 
 
Icescrew的承受能力是與冰的好壞分不開的.1998年BD的catalog裏詳細發表了BD研究icescrew旋入角度與冰錐能承受拉力的關系.研究和測試結果表明,使用有深螺紋的icescrew在質地均勻的冰裏,最強壯的角度是由垂直冰面的方向向下15度.原因在於,過去說的向上傾斜的做法使得下方與icescrew接觸的冰面小於90度,這使冰面在受力時比垂直旋入更容易碎裂損壞.這部分冰面碎裂損壞後,由於增加的力矩,icescrew的承受能力就大打折扣了.而向下傾斜時icescrew的下方有較厚冰層,螺絲的螺紋可以提供有效的固定作用.用22厘米icescrew測試結果表示明向上傾斜15度平均承受2500磅拉力,垂直進入平均3700磅,向下傾斜15度平均承受5600磅.差別是很大的(1000磅拉力約等於4.5KN.這些數字是冰質地均勻良好的情況.)這個結果以在CLIMBING等雜誌上發表,並得到Greg Lowe等世界級攀冰者的認同.

註意這個結果不適於沒有深螺紋的icescrew(如有些老式的敲入式的冰錐的或有些前蘇聯產的冰錐)在冰內層質地不好時我個人選擇垂直旋入.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