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四姑娘山之行,紮營在雪線以上,4700M,晚上氣溫約零下20度,我們的裝備都是常規的中低檔裝備。 


帳篷:7個人帶了三頂帳篷,Eurohike 225/Pro Giant/探路者(仿Campland鋁合金單桿雙人)都不是專業的高山帳篷。天氣晴、風小,三個帳篷都沒出任何問題,只是很冷。Pro Giant因為有前廳,可以在前廳裏面煮飯,很是方便。Eurohike225夠大,睡了三只。探路者的防風繩顯然不太合理,迎風面外、內帳很容易貼在一起。


睡袋:怕冷的帶了兩個睡袋,但還是冷。不怕冷的,只用一個睡袋,也不覺得冷。我用一個很重慶生產的500G60%絨的睡袋,穿上棉毛衣褲,沒覺得冷。有一個MM,睡在兩個GG中間,睡袋是800G的,還是喊冷。第二天討論這事,發現晚上不好好吃飯的都冷,拼命吃的都不冷。自身不能產生熱量的,再厚的睡袋看來也沒有用。


防潮墊:7個人三種防潮墊,但都沒有專門配合羽絨睡袋的高檔防潮墊。普通的防潮墊睡起來很慘,營地積雪,用冰鎬清理,但無法平整,自充氣的防潮墊能讓人睡得更好更暖。


衣服:防水衣褲是一定要的,我穿了棉的T-恤,上山汗濕了很難受,停下來就象要結冰了一樣。看來還是得去買coolmax的內衣才行。秋衣、抓絨、羽絨內膽、Gore-tex防風衣已經足夠。走路的時候,沒穿羽絨內膽,還是要出汗。我和悠遊的Montain Hardware的防水褲都出了問題,下山回到賓館的時候,發現兩腿膝部內側的壓膠處都破了,應該不是冷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兩個都不太會走路,在雪地上拔出腿的時候,被雪套或是冰爪掛破了。悠遊穿了一件No Limit的Gore-Tex羽絨服,很舒服!估計去南極都夠了。早上起來,還有MM把手伸進他的衣服,去撫摸他溫暖的胸部,很是讓人流口水。到營地紮營的時候,我多加了一條秋褲,行進時,脫。


鞋襪:除一個MM外,全是Gore-tex的鞋,如果冰天雪地鞋漏水,會很慘。不過事情總有解決之道,雪地進走時,不防水的鞋裏面加上一個垃圾袋,也算是防水了,有個MM就是這樣穿的,效果不錯。據向導介紹,行走的時候,兩雙襪子的穿法不可取,會浪費體力。Coolmax的襪子表現良好。Coolmax襪子+Gore-tex鞋的穿法是可信的。晚間的營地,腳會凍得失去知覺,FB的悠遊和覺母睡前煮雪燙了腳。


帽子圍巾手套:除非防風衣的帽子是羽絨的,可以用一頂普通的棒球帽就夠了。可以拉下來保護後腦和耳朵的風雪帽很重要。個人認為圍巾用處不大,因為衣服的領都足夠高。MM們怕曬傷,用圍巾化裝成本拉登。手套是好東西,但軍用手套是不夠的。手套的另一個用處是擦鼻涕,在很冷的地方,鼻涕很常見,要取下手套摸出紙巾太浪費體力,還是直接用手套擦比較方便,所以手套的面料很重要。


雪套:這次大約是兩種雪套,Sea to Summit和Black Yak,Sea to Summit的雪套長一些,但用繩子固定,睡覺的時候,繩子和鞋凍在了一起,脫下來很費力,繩子象鋼絲一樣硬。為了早上能順利穿上,建議把雪套用垃圾袋包好,放進睡袋。我的雪套放在外、內帳之間,早上起來用火烤了半天才化冰穿上。Black Yak的雪套短一些,如果褲子防水好,也沒關系,因為是用皮帶扣上固定,穿脫都方便很多。


行山杖:加上雪輪就成了雪杖,使用得當的話,能省很多體力,但對於體力極差的我,下山時好象更有用,下山的時候,使用一點滑雪的技巧,雪杖真的能省很多體力,速度也快。這次7支雪杖5個品牌,包括國內生產的便宜杖都沒出問題。


爐頭:三種爐頭都能正常使用,但在高海拔地區,壓電打火不可靠,看來不管是不是抽煙,一個打火石的打火機是必需的。


氣體:在重慶聽說只有KOVEA的深綠色罐才是高山罐,但這次的藍罐和直罐也工作正常,是不是要更高海拔才算是高山?


水壺:雪山上能喝到一口熱水真是太爽了,Laken的壺加上Sea to Summit的套,放在懷中,可以保證3-4小時有熱水喝。FJ的保溫壺不錯,一直有熱水,只是重了點,容量也小了點。昨天在大都會看到了國外登山人常用的長達30小時保溫的500ml杯,只是套子不專業,由昆山中集公司生產,價格較貴,在國外曾看到過20-30美元,大都會賣450塊,好象可以打9折。


頭燈:普通頭燈和冷光源頭燈都能工作正常,因為只在雪線上紮營一夜,沒能看出低溫對堿性電池的壽命有什麼影響。


相機:傳統單反F70、F80工作正常、傻瓜機工作正常。使用四節1700mANi-Mh充電電池供電的數碼機Minolta Dimage 7在滿電的情況下,可拍5張左右就不工作了,把電池放在懷中溫暖半小時,又可以拍幾張。看來Ni-Mh充電電池的低溫反應很強烈,不宜帶上雪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