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咱登山是就為了登山,探討裝備真偽的前提是:更好地使用裝備、保障良好的發揮。
我還想說,咱不要做“裝備狂”,不要象有些攝影愛好者:談了一輩子裝備,還沒怎麼抓過機器;或者買了一大堆裝備,卻沒怎麼拍過片子。
目前大家對技術裝備的態度基本很嚴謹,該花錢的地方也不敢太省,畢竟那直接關系到生命安全。但就個人保暖防護裝備而言,由於價格、貨源等等原因,山友中間似乎對於真偽不太重視,真到出了問題的時候,可能後悔都來不及。
對於從正貨裏拿出來的東西(我稱之為:尾貨),雖說身份不太明朗,但使用起來還是能讓人放心,可惜就是數量極少。
對於拿剩余材料、在OEM廠跟單製作的東西(我稱之為:跟單貨),就比較擔心。因為這類東西,外觀幾可亂真,但經常會因為剩余材料的不足、而摻加進其他看上去相似的材料,最終導致功能打折扣。作為消費者,咱的知情權又沒啥保障,實在讓人頭痛。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交學費、邊熟悉。
對於拿樣板仿製的產品(我稱之為:仿製貨),就實在是不敢恭維(特別是強調功能的產品)。平時拿來做做樣子還行;登山時,一遇到惡劣環境,受害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討論真偽是為了明明白白地使用。不是說“心中有數才出發”麼?不管使用哪類貨,至少咱自己得知道。
從登山戶外用品市場的商業環境出發,跟單貨和仿製貨是對正品最大的“反動”。我們少用正品,一方面是價格貴,另一方面是正規商家少。但如果國內的市場持續這樣,正規品牌對於進入大陸的態度就會更猶疑――正品沒有銷量、也就談不上進一步降低正品價格的可能性。正規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有多大,非正品的生存空間就有多大。能否早日進入良性循環,存疑。
驀然間,涉入了一個很大的話題,一時難以“掰開了、揉碎了”搞清全貌。歸攏起來一點:使用者應盡量了解裝備的功能和限度,做到至少夠用,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