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繩(φ8 ~ 9.5mm ×40 ~ 50M) ×2:
為最重要的團體攀登裝備,長40~50M至少需備二條,其中一條可采用雙盤式收繩,如此方便當作短繩使用。若人數較多,則可考慮加帶一條20 ~ 25M之短繩。有下列二種可利用:
(1)、φ9 ~ 9.5mm浮水繩:
彈性小、延展性低且能浮於水面,適用於深潭泳渡、垂降、巖面 邊攀、短距(人工)攀登及拖拉系統,特別適合於峽谷、深潭遍布之中遊溪谷
(2)、φ8 ~ 9mm dry(不吸水)動力攀登繩:
彈性大,能吸收墜落時之沖擊荷重、降低固定(確保)點、Leader及確保者受力,為長距先鋒攀登時不可或缺,可視地形采用單繩或雙(子)繩攀登,攀瀑
活動至少需備一條
2、(輔助繩(φ5.5 ~ 6mm ×20 ~ 25M)):
可用於橫(泳)渡、巖面邊攀、長潭續接主繩、拋掛冰錘、單繩垂降收繩及外帳搭設等多用途
3、冰(巖)錘 ×2:
敲拔巖釘、清手點、鏟步階(崩地)及拋掛作業等。溯行隊伍需有2支,方能快速回收巖釘
4、巖釘(Piton):
為溯溪最常用的人工確保(固定)點,攜帶的種類及數量依溪谷的類形(峽谷型或瀑布形)及溯行的方式(完全溯登或快速通過)而有所不同。現今常用的巖釘多為鉻鉬鋼製,依形狀有下列幾類:
(1)、刀型巖釘(Knifeblades):
薄片狀,適合小裂隙,常用於突破中遊的峽谷、深潭。至少攜帶3支
(2)、劍形巖釘:
厚度大且長度較長,掛耳與釘身非同平面,適合中等裂隙,常用於上遊的瀑布攀登或高繞。至少攜帶2支
(3)、箭形巖釘(Lost arrows):
同劍形用途,惟掛耳與釘身垂直,最適宜兩邊不等平面之中等橫裂隙,以方便掛鉤環及拆除。至少攜帶1支
(4)、直角巖釘(Angles):
V字型,利用三點抗彎保持平衡,適合大裂隙。若橫裂隙時,釘身需成Λ字型
5、(活動巖械(Friend)):
適合大裂隙及(淺)巖洞的人工確保點,裝拆最方便,惟重量較大且需註意濕滑面的穩定性
6、巖械(Nuts)):
較適合直裂隙使用,重量輕、置放方便但極需技術及經驗,溪谷應用時機較少。另需攜帶牙簽拆除用
7、(鉆孔器 ×1):
配合冰(巖)錘鉆設膨脹錨樁
8、(膨脹錨樁(Anchor)):
用於光滑巖面的永久人工確保(固定)點,鉆設耗工、時(15 ~30min/支)且破壞巖面,非萬不得已不采用
9、繩梯 ×1對:
由D、O型鉤環或菲菲鉤聯結確保點人工攀登,或掛於困難地形供隊員通過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