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遊客在馬來西亞受辱”、“中國遊客在馬來西亞被搶”、“外交部提醒瑞士境內發生多起針對中國遊客的搶劫”等消息陸續傳來,似乎出國旅遊的中國遊客一下子就進入了多事之秋。記者昨日采訪廣州多位出國遊資深領隊了解到,相對於中國剛剛開放出國旅遊的1999年,針對中國遊客的歧視實際上正在逐步減少。但正如“中國人用筷子、老外用叉子”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不同,給中國遊客在出國遊中帶來很多麻煩,“破壞力較強”和公共場合的“高聲喧嘩”使一些高端酒店把中國團隊列入不受歡迎的遊客,而“露富”心態使中國遊客頻頻被盜賊“盯住”。
去年全國出境總人數達到2885萬人次,而廣東省出境遊歷來就占全國的半壁江山,正是這些人代表著中國人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對中國遊客進行侮辱甚至搶劫的行為固然應該受到譴責,但發生這些行為也和我們自身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有關,需要引起我們自己的反思。
“歧視”行為不鮮見
中國遊客認為的“歧視”行為,在出國旅遊過程中並不鮮見。
記者在泰國布吉的一家高級度假酒店采訪時了解到,酒店“明言”:不接待中國旅行團。酒店的工作人員說:“以前接過一些中國團隊,但這些團隊在入住時經常出現吸煙把房間的地毯燒出洞來,在餐廳或電梯等場合大聲喧嘩的情況,引來其他客人投訴。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多損失,後來就不接了。”
被安排“單獨用餐”
王先生也對他的首次美國之行印象深刻。他和朋友兩個人不久前到美國旅遊,在酒店吃早餐時,被“單獨安排”與酒店正常使用的自助餐廳隔開,不讓他們和“老外”使用同一場地。他們覺得受到了歧視。據了解,目前相當多的歐洲酒店專門在會議室等場所專門辟出區域來供中國團隊用餐。
而相當多的中國遊客認為自己在過海關的時候,不斷被問話,海關人員對他的遊客目的持懷疑態度,是一種“歧視”。廣東中旅營運副總監鄭文麗回憶起幾年前,她乘坐美國航空公司的航班在日本成田機場轉機時,感到確實受到了歧視。當時航空公司允許轉機的遊客在東京停留一天一夜,但是日本海關人員表示懷疑他們會在日本非法滯留,結果大家只能在機場呆了一天一夜。
身上愛帶巨額現金成“中國遊客特色”
高調“露富”易招偷搶
中國遊客在國外旅遊時的人身、財產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鄭文麗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人每次出遊帶的現金過多,歐洲團的一些遊客身上帶的現金都基本過萬,喜歡到歐洲買香水、手表和高級珠寶。目前中國遊客的購買力已經位居全球首位,本來這就是受外國小偷們關註的群體,另外,中國有一些遊客不夠低調,愛“露富”,這樣就更容易招來偷搶。
據一位資深的歐洲導遊介紹,目前還有一些高明的騙子。比如,有一遊客在布魯塞爾街上遇到兩名自稱是“警察”的人要檢查他的護照。遊客就把護照拿出來給他們看。這兩個人接著說比利時警方目前正在進行“打擊假幣行動”,要他把隨身攜帶的鈔票拿出來驗證,他想都沒想就把身上的5000美元現鈔拿了出來,遞給“警察”查驗,沒想到“警察”抓起鈔票就跑。盜竊主要發生在車站、旅遊景點,而近年來大旅館、餐館也成了小偷經常光顧的地方。
他認為,在歐洲的盜賊和搶劫者之所以盯上中國人,一是因為歐洲近年來隨著外來移民增多,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對盜竊和搶劫這類危及人們安全的刑事犯罪打擊不力,破案率極低;二是因為中國人到歐洲出差、旅遊喜歡隨身攜帶現鈔,盜賊和搶劫者盯上中國人後屢屢得手。
對此,專家們給出的建議是:出國旅遊多使用國際信用卡,少帶現金,回國後再結算
資深導遊評點中國遊客陋習
飛機上猛玩撲克一擁而上搶面包
鄭文麗認為:“不少所謂的‘歧視’是誤會,造成誤會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但中國人本身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是重要因素。”
陋習一:公共場合嗓門大
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已經成為中國遊客的一大“標誌”,鄭文麗回憶起自己帶歐洲團的經歷常常搖頭,幾乎在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的“慘痛”回憶。“有一次帶一個團,一群人在飛機上打撲克,影響到整架飛機,有些華人實在忍不下去了就上前製止,但製止了多次都不收斂。”
“過海關是進入一國領土的第一關,中國遊客喜歡在過關時開始議論,相互拍照什麽的。關口是一個國家主權的重要場所,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海關和邊檢的工作人員自然對你印象很差。比如說,一次帶一個旅遊團出國,當時整個團辦的是旅遊簽證,團內有很多是生意人。邊檢詢問,你們來做什麽?遊客就比較張揚地說,我們來尋找商機,要同你們做生意。邊檢就說,既然是做生意,為什麽不辦商務簽證?於是就拉到小房間裏問上一個小時。”
鄭文麗說,在歐洲特別是法國,一些公共場合是沒有人大聲說話的,到處是液晶屏幕的滾動條在發布信息,這時往往可以聽到大喇叭一樣的一聲“老張!”不能不令人側目。
陋習二:不守秩序不排隊
不遵守秩序和規則是中國遊客的另一大缺點。廣東中旅出境旅遊公司總經理俞康明很有感觸地介紹,帶團去法國的迪斯尼,欄桿設計成回字形,但一些中國遊客不排隊,拉開欄桿就往裏鉆。一些其他國家的遊客很憤怒,問“是哪個國家的?”“我們做領隊的都不敢說自己是哪個國家的,太丟臉了。”
“還有去麥當勞買飲料,老外的文化是很講個人隱私的,不願意挨得很近,前後都隔著一米左右的距離,就像國內在銀行或安檢時一樣。但中國遊客一看到前面空那麽多,就一下子湧了上去圍住整個櫃臺。”
一位歐洲遊領隊也告訴記者,在等電梯的時候,遊客剛進酒店辦完入住,就大箱小箱地包圍了電梯口,電梯一到就一擁而上,這樣裏面的人出不來,外面已經在排隊的人也進不去。
陋習三:衛生習慣被詬病
此外,中國遊客的衛生習慣和一些生活差異也一直被詬病。
在一些歐洲國家,比較少見到中文指引,但廁所裏卻一般都有明確的中文指引“排隊”、“沖水”、“洗手”等。廁所中的排隊之法也有奧妙,中國人往往按一個人對著一個門的方式排,但歐洲人一般全部排在外圍,出來一個進去一個,比較文明和公平。
有一幕也是在國外餐廳中經常發生的。一位資深導遊告訴記者,美國酒店的早餐餐廳一般都比較小,吃自助餐有切片面包什麽的可以自己拿。由於餐臺比較小,侍應生就只拿出一條長面包放在那裏,吃完一條再拿一條出來。有一次,一些中國遊客以為只有一條面包,就擁上去哄搶那些切好的面包,結果面包掉了一地,氣得那個侍應生一下子到廚房拿了兩條面包出來,意思是告訴你,我們有很多面包。“這樣影響很不好,所以也不能怪一些酒店要專門開辟地方讓中國人單獨用餐。”
出國遊小貼士
鄭文麗認為,中國遊客走出國門才十幾年,一方面遊客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另一方面,國外對中國缺乏了解,建議相關部門和旅遊推廣機構多向國外介紹中國的情況。
她根據二十多年的旅遊經驗給出了一些出國旅遊的“小貼士”: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關口都不要亂講話,不要照相或大聲喧嘩。在回答邊檢人員的問題時不要自作聰明,最好不要自行用英語回答,可交由有經驗的領隊來回答處理。
●不要伸出一個食指來指指點點,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動作,但在馬來西亞等國家,這個食指是專門指物品和牲畜的。旅遊時用手勢,最好是整個手張開或翻過來示意,這都是老外常用的手勢。
●在南非,特別是約翰內斯堡、德班等地要聽從導遊的安排,晚上不要外出行走,不要去市中心和貧民區,尤其是不要手拿地圖、相機、各種包在這兩個城市的街上行走。不要直呼黑人為“BlackPeople”,而應稱為“AfricanPeople”。不能隨意去捉、打動物和撿拾鳥蛋,捕捉龍蝦、鮑魚要申請許可證。
●去俄羅斯旅遊,最好聘請翻譯,不要住民宅。遊客如發現簽證種類並非“旅遊”,應立即向旅行社了解情況。
出國門更要講點形象
中國遊客的“三宗罪”: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守秩序不排隊、不良的衛生習慣,正使國外一些高端酒店把中國團隊列入不受歡迎的遊客。當我們關註同胞在國外旅遊時被搶的新聞時,中國出境遊客在國外的一些不佳表現也浮出水面,成為我們關註的一個話題。
而從搶著做中國遊客的生意到拒絕做,其間的變化只不過是短短的幾年時間。外國少數城市、少數接待酒店、景點對中國遊客的“歧視”當然不對,但是,如果歧視是自己某些行為所招致,那麽面對歧視,首先要反思的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今天,如果你參加公務出國的話,雖然不再像過去那樣發什麽置裝費,但是組織部門一般仍然會在出國前,組織出國人員學習到國外應該註意的事項。因為是“公家人”,身在國外,仍然有一定組織紀律的約束,所以相對來說要文明許多。在國門大開之後,率先富起來的一群中國人,正在迅速地縮小與世界的差距,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如今,走出國門旅遊,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正在日漸平民化,特別是到東南亞一帶旅遊,在廣東因為參團費甚至比到國內許多旅遊景點還要便宜,更成為老廣們走出國門的首選。
事實上,去年全國出境遊的人數達到了1200萬,而廣東一省就占了半壁江山。這其中,自費參加旅行團的遊客占了大頭。如此龐大的出外旅遊者,讓我想起一個在精神文明部門工作的朋友的話,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廣到國外境外旅遊,如何對出境遊客進行必要的文明教育,是一個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工作。
當然,一般旅行社也會交待一些到國外旅遊的註意事項,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但是,由於旅行社對遊客的約束力弱,這種教育更要依靠遊客自我教育的方式完成。自我教育說起來非常簡單,這就是能夠做到一句老話:入鄉隨俗,而不是我行我素。像中國遊客出外經常犯的“三宗罪”,如果把不良做法帶出了國門,受到損害的不光是遊客本人,國家的形象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