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與妻,年過半百,並無特別嗜好,唯獨熱衷旅遊,可以稱得上是鐵桿的“驢友”,每逢節假日,就出去走走,已經成為習慣。幾年下來,南到三亞,北到哈爾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真的走了不少的地方。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在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也有許多遺憾。歸納起來有十大“後悔”,現摘錄出來,供各位“驢友”品評。
1、“隨團”後悔,不“隨團”更後悔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旅遊也只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過去借公出之便,捎帶腳欣賞一下當地的風光,還不能算作現在意義的旅遊。旅遊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個人行為,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標誌。近年來各種旅行社像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參加旅行社是我出遊的首選。旅行社給遊客提供了交通、住宿、飲食、景點、導遊等一系列的周到服務,使我們出行更輕松。然而,事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地接團”,由目的地的旅行社將外地的遊客“拼團”,讓遊客產生了一種被出賣的感覺,使本來開心愉快的旅行加入了不和諧的陰影。往往隨團回來得到的是一肚子的後悔,甚至下決心下次再也不“隨團”了。其實,不“隨團”你會更後悔,每到一地首先要找旅店,要乘車,要去景點,人生地不熟,一頓折騰下來,旅遊的激情銳減,再好的旅遊項目也索然無味。因此我的經驗是還是要“隨團”,關鍵是找一家好的旅行社。近來時興的“自助遊”是個不錯的選擇,交通食宿由旅行社安排好,剩下的就是自己隨心所欲的遊覽了。
2、走“熱線”後悔,走“冷線”也後悔
選擇旅遊地,很有學問,一般說來,人都喜歡紮堆,哪熱鬧到那去,致使旅遊景點有了“熱線”和“冷線”之分。自從實行“黃金周”休長假製度以來,熱線溫度直線上升,熱上加熱,火了旅遊區,可苦了我們這些“驢友”。2002年五一假期去武夷山,山上山下,人山人海,被戲稱“螞蟻搬家”。沒看到心儀很久的武夷美景不說,卡在半山腰,上不去下不來,完全暴露在烈日下,揮汗如雨,難受至極,後悔不該走這條熱線。可這話又說回來了,要是旅遊景點沒有有人,更是掃興。有一年去了一次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諾大的展館幾乎就我們兩個人,冷冷清清,也沒有講解員,盡管我對考古很感興趣,但還是覺得沒意思。選擇旅遊地不僅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還要考慮時機,憑我的經驗,旅遊旺季選“冷線”,“冷線”不冷;旅遊淡季選“熱線”,“熱線”不熱。
3、不聽導遊的後悔,聽導遊的也後悔
參加旅行社組織的旅遊,就要同“導遊”打交道。“導遊”是旅行團的組織者,入了“團”一切都要聽導遊的。導遊一般的都經得多,見得廣,能說會道,特別是一些品牌旅行社的導遊都經過正規訓練,善於同各種人打交道,經驗豐富,能夠及時妥善的處理旅遊途中遇到的問題,聽他指揮,一般不會出錯。有一次在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導遊千叮嚀萬囑咐不要隨便吃街邊的“地方小吃”,不衛生。可有的人偏偏不聽導遊的話,結果幾個年輕人經不住“美味”的誘惑,晚上大吃了一頓,第二天上吐下瀉,上醫院打吊瓶,影響了行程。真是“不聽導遊言,吃虧在眼前”。可有的時候聽話也會上當,後悔的時候也不少。最常見的是導遊誤導遊客。一次在海南導遊小姐熱情地推薦一種盒裝的熱帶水果糖,說市場價30元,優惠價25元,她領我們去買20元。幾乎所有的人都買了,有的還買了好多份。回到駐地賓館,在樓下的賣店裏,同樣的東西標價10元,一盒水果糖竟然“鉚了”我們10元。旅遊的次數多了,也就學會怎樣聽“導遊”的話了,凡是宣布紀律的話要嚴格遵守,凡是帶有廣告性質的話,要多加小心,有選擇的聽。特別是購物,不要聽別人的,買與不買完全是自己說了算。
下一頁:請點擊 --本篇文章內容列表-- -------------------- 1 - “驢友”的十大“後悔” 2 - “驢友”的十大“後悔” 3 - “驢友”的十大“後悔”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