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活動與其它體育活動比較有很多不同,其危險性較大就是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如果不能保證安全,活動的作用和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

  一、野外活動的安全管理

  1.預知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對預防措施進行詳細的講解。

  2.必須對指導員和工作人員進行充分地培訓。

  3.必須讓參加者自己保護自己。如果參加者是未成年人,必須對其監護人講明活動的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得到認可,萬一發生事故,監護人也將負有責任。

  二、野外活動的危險因素

  由於不是日常的活動和環境,因此,與日常可能發生的危險也有很大不同,必須明確活動日程、場所、內容、參加者狀況,預計可能發生的危險。

  1.自然環境:雨雪、強風、雷電、洪水、雪崩、火災、地震和危險動植物等。

  2.生物:傳染病、寄生病和食物中毒等疾病。

  3.受傷:滑倒、碰傷和摔傷等。

  4.社會性危險:來自人際關系的精神上的傷害、人為的或用具使用不當造成的傷害。

  5.交通事故。

  6.組織者、指導員的過失:活動計劃本身危險、指導不利。

  7.其他。

  預測危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預防措施,缺一不可。但在實際操作中不是那麽容易,經驗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1.主題:活動類型、目的。

  2.參加者:參加者類型、人數。

  3.活動計劃:具體的活動日程。

  4.組織:如何組織,使他們各盡其責。

  5.指導員:指導員的人數、對指導員的要求,如級別。

  6.活動場所、設施:選擇好合適的場所和設施,並確認其安全性。

  7.用具:組織者提供或個人攜帶。

  8.交通工具:選擇安全性高的交通工具。

  9.保險:根據活動內容和預算加入相應的保險。

  四、指導員和負責人應註意的事項

  1.事故原因

  不安全狀態加上不安全行為就等於發生事故,雖然不是100%,也有80%的概率,必須從這兩個方面降低危險的發生率。

  (1)不安全狀態(外因):環境、場地、設施、道具和服裝等因素。

  (2)不安全行為(內因):對安全知識的了解、理解和能力不足,而無法抵禦危險、不註意等。

  2.預防事故發生的各種訓練

  (1)應急措施訓練:心肺復蘇法、出血及骨折的急救等。

  (2)危險預測訓練:在活動中及時發現並回避危險,形成一種自覺意識。

  (3)整體安全管理:保險、緊急狀況的處理機製、後援機製等。

  五、野外活動事故調查

  調查一 日本國立奧林匹克紀念青少年綜合中心於1998年暑假,對中小學生參加的5天4夜以上的自然體驗活動做了調查,調查涉及66所青少年教育設施,共2928名參加者。結果顯示:

  1.男女比率

  女生比男生事故發生率高的項目是自由活動和水上運動;男生比女生事故發生率高的項目是登山、跑步、攀巖和野炊。

  2.事故趨向

  男生事故的發生趨向於自由活動、河裏遊泳和小型帆船等。

  調查二 大阪青年服務中心的中彬從1997年到2001年,對日本近畿地區的野外活動中心和野營場共約120個設施發生的事故做了調查,結果顯示:

  1.摔倒、打架、骨折和劃傷類事故逐年增多

  除平路跑步時的摔傷外,在山路上行走時由於鞋滑摔倒、遊泳時被異物絆倒等事故也都有增加。

  2.頭面部傷害增多

  野營點火時被燒傷,驅蟲藥誤入眼睛等。

  3.刀割傷增多

  野外活動和野餐時,總要用到刀子之類的利器,不小心很容易受傷,包紮後仍會影響之後的活動,但年年都有發生。

  4.煤氣、點火器引起的事故增多

  越來越多新型的點火用品,也帶來了新的事故。

  5.野獸攻擊

  作為事故的預防措施之一,組織者要積極收集事故信息,並提供給指導員和參加者,使他們在活動中能夠提高警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