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令話野釣(五)釣法要靈活多樣
五、釣法要靈活多樣
到了新的釣場,不要隨意布窩,釣點要通過反復拋竿探測,找準水底有陡坎或岸向水中伸出的斜坡的坡底部位,水中陡坎的下沿、斜坡的坡底、水草邊、木樁旁都是魚兒喜歡光顧之處。大魚一般都棲息於大石暗礁邊,橫木樹樁旁,壕溝橋墩下這些有障礙物的深水處,除常年春末初夏和仲秋的早晚偶爾到近岸遊弋外,一般不到3米以內的淺水覓食。要根據大魚的這種習性特點,註意找深水、選釣點。
魚類屬於變溫動物,隨著氣溫、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初秋、仲秋、深秋的氣溫、水溫不同,釣法也不一樣。如釣鯽魚,初秋、仲秋宜釣早晚兩頭、釣邊、釣底。如遇悶熱天氣,底釣不行,就改為浮釣、半浮釣。深秋則以逗引法為佳,拖拉餌鉤要勤,幅度要小,誘魚上鉤。
垂釣時先把鉤拋至窩子的前方,待魚鉤漸漸落到水底後,再輕輕的提起10厘米,同時向窩子慢慢地靠近,放下。如果有魚咬鉤魚漂的反應上是先是輕輕的上下的抖動,然後水裏魚漂慢慢的從水裏上升到水面,這是鯽魚吃鉤的典型的動做。有的時候鯽魚也有往下拉魚漂的現象。不管鯽魚是哪種的吃鉤方式,都應迅速的提竿。中魚後應將魚拉離窩位,以免驚窩。
秋日垂釣較大的魚時應盡量遛魚,不要急著出水,而是要跟它比耐心,在水中慢慢搏鬥,它不動,你牽引;它遊動,你不動。利用竿線的彈力牽製,消耗它的體力,待其無力後再拖出水用抄網抄起。
秋日垂釣要掌握提竿時機,提竿時機與季節有關。秋季魚兒吃鉤不象其它季節,由於溫度的關系,魚體力很差,但在前期狂吃的慣性下,它們對餌還是很感興趣的。一般吃口較輕,動作微弱,頓口較軟,一旦有浮標停頓的信號,釣者應用肘部突然下壓,手腕稍稍發力上擡,使得魚鉤刺進魚嘴,頓力幅度不宜過大,應簡短有力。深秋垂釣以引逗鯽魚咬鉤為主,可每間隔1~2分鐘將鉤餌輕輕提起,再緩慢放下,提起高度以10~20厘米為宜,反復多次必有魚咬鉤。因水溫低,鯽魚咬鉤很謹慎且慢,其攝食速度遠不及夏季和初秋。在浮漂上下點動或平移時,不可匆忙提竿,應稍等3~5秒鐘後提竿,這樣中鉤率高。否則,因魚未咬牢,提竿多是空鉤。
深秋海竿串鉤釣鯽魚。串鉤一般是將5~8厘米左右子線(線徑為0.23~0.3毫米)的3~5枚6~7號(長柄鉤9~12號)釣鉤橫向等距離捆牢,鉤與鉤之間的距離25~40厘米,再系在主線(線徑為0.25~0.37毫米)上,線端拴掛連接環,另一端穿上較重的橢圓形扁鉛墜(墜重15~75克不等,遠投選重,近投選輕)。釣餌為蚯蚓、紅蟲。但釣位的選擇很關鍵,只要是晴天,就應將鉤拋向淺灘,如果拋入後10分鐘左右沒有反應,可將鉤移動拉近2~3米再觀察,這樣一是尋找魚群;也可采用重墜遠投的方式,投擲方向應向大水面方向,50~70米均可,釣起的多為大鯽魚和大嘎呀。
秋季垂釣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藝,需要垂釣者不斷地進行總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根據不同節氣,不同地域、水域、氣溫、水溫以及魚的生活規律等,選好釣位,精選餌料和釣具,采取應變措施,才能減少施釣中的盲目性,贏得主動權。讓我們的釣德在秋意中得到傳承,讓我們的釣技在秋意中得到飛升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