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釣魚方法的裝線組合均有所不同,臺灣釣法打破了傳統的組合結構,有它獨特的設計。其分為母線配置和腳線組鉤配置。

  臺灣釣法中的母線也稱主線。母線可與釣魚竿同長,最長不超過竿20厘米,過長會給操作帶來不便,其粗細可按所釣取魚的大小而定。專釣鯽魚、白條魚等小型魚的母線在1號(拉力4磅)左右,釣取大魚用3號線較適宜裝線開始時,先在線的一端裝上兩粒限製魚漂上移的太空豆(與普通鉛筆芯差不多粗,長0.5厘米的橡膠件),接著裝上能在母線上滑動的用塑料或橡

  膠製的魚漂插座,再穿魚漂下移的太空豆。為了限製懸墜上移,應再裝上一粒太空豆後再穿上塑料製的鉛片座。在鉛片座後,為防止墜與金屬環的摩擦,可再穿一粒太空豆。商店裏賣出的太空豆一包為6粒,正好裝一根母線。最後,系上“8”字形金屬連接環。

  為便於與竿梢連接,在母線的上端要結製一個容易接、脫的線扣環。方法是將竿梢上端約10厘米的線折回,連同母線一起打一個死結,成為直徑5厘米的小線環,再在線環頂端結製一個直徑不超過1厘米的小線環。至此,母線即配製完成。

  平時垂釣中的腦線,臺灣釣法稱腳線,它比傳統釣法中的腦線長得多,且常為雙線雙鉤一組,其優點是調配好可增加靈敏度,提高上鉤率,垂釣中一竿二條魚為常事。雙線雙鉤雙餌垂釣可起到不斷補充餌料,引魚匯集的作用,還可增加掛住魚的機會。

  腳線的配置過程:取一根比母線細一半(或拉力小一半)、長40-50厘米的魚線,兩端各系上一只鉤,然後將線對折成一高一低,兩鉤距離為魚鉤長的1-2倍,再在折線端打一個線結,以固定鉤距雙鉤的長腳應視分別釣取大、小魚配製同長的為好幾副,以備用 。為了保護魚竿和母線、魚漂,一定要註意使兩根腳線的拉力之和小於母線。

  腳線與母線的連接方法:將腳線打結的一端穿過母線上的金屬連接環,並折回數厘米,以雙根腳線為中心外繞上圈,然後把節結穿入靠近連接環的線圈內,抽緊即可。這樣的連接法可以使雙鉤分別受力而不會移動,且操作簡單方便、速度快,比賽時更換一副腳線只需用十幾秒鐘。

  裝線組合的最後程序是將魚漂插入漂座,再把母線套扣在竿梢的尼龍尾線上。在鉛片座上包卷好適重的鉛皮條,便可以開始調整魚漂進行垂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