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拋竿還是近幾年的事。因此,老年釣協的一些有拋竿資歷的釣友都是我的老師。有一次,與市老年釣協的幾位釣友同去水上娛樂城釣魚。老師們一個個都釣起了幾尾鯉魚,學生的拋竿卻紋絲不動。釣協主席對我特別關照,起初把他的餌料主動送給我,然後幹脆幫我上餌,連拋幾竿,把鉤餌準確地拋在了他上魚的最佳地點。可是,他們仍然頻頻上魚,而我的魚竿依然毫無動靜,大家都說:“真是怪事!”我只能說說趣話:“魚欺負我,曉得是我的竿就不咬我的鉤!”事後,找到原因:我買的是最廉價的爆炸鉤,用過幾次,用鉤尖已經掛不住指甲了。這才恍然大悟,是鈍鉤的錯!

  另一次去東興魚塘浮釣花白鰱。一支拋竿上魚頻頻,而另一支竿只見魚漂跳舞,就是不下沈。聯想到過去的教訓,可能是鉤尖已鈍,造成只見魚漂跳舞不見魚漂沈沒的情形。換了一副新鉤以後,立即改觀。

  拋竿釣魚和手竿釣魚有很大的區別。手竿釣魚,釣住魚是人和器(釣具)密切配合的結果。人抖腕用力,使魚鉤刺進魚唇。鉤尖鋒利當然最好,即使不很鋒利,稍用力也能刺進。所以手竿釣鉤尖鋒利與否不是特別突出的問題。但拋竿釣魚是靠魚和鉤的相互配合,人在岸上使不上勁幫不上忙。鉤尖的鋒利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其他因素相同時,鉤尖的鋒利是上魚率高的決定性因素。鋒利的鉤尖碰著魚體就象能“粘住”一樣。魚一動,就輕而易舉刺入魚體,而且刺入深,在魚漂或墜子或竿梢的反作用力之下,刺得更深,掛得很牢。而粗鈍的鉤尖在魚體上滑而不“粘”,難以刺進,即使刺進也很淺,掛不牢易脫鉤。拋竿常遭遇大魚,大魚嘴唇厚硬,鉤尖不鋒利焉能刺進、刺深?

  教訓可以變為經驗。我現在用爆炸鉤,註意兩點:一是不買便宜的,寧可多花點錢,買就買好的。因為品質差的鉤用過一兩次很快就變鈍了。二是時常檢查鉤尖是否鋒利並采取措施,確保無鈍鉤。檢查的方法一是用放大鏡對著日光燈或白色墻壁看,看鉤尖纖細還是粗大;二是用鉤尖在指甲上掛,掛不住、在指甲上滑動說明已鈍。或在手指皮膚上輕掛,看是否有“粘住”的感覺。當發現鉤尖變鈍後,個別鈍鉤可剪掉,寧缺勿濫。或用油石、砂輪順著鉤尖拖動磨一磨(註意不能磨過頭了,磨過頭反而更鈍)。當然,最省事的辦法是棄舊換新。特別是參加比賽,最好用新鉤。

  總之,鈍鉤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對鈍鉤要防著點。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