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小艇,穿梭於大小漁船之間,所到之處,在鐵鉤和小漁網配合下,水面的生活垃圾便難有“逃遁”之術……

  在雷州半島西海岸的企水港,長期生活著一群這樣特殊小群體:她們以船為家,卻不以捕魚為生;身居港池,卻不營海鮮為業,而是通過接送漁民往返漁船與港岸,賺取生活小費之余,義務充當著港池的“清道婦”、守護者的角色,過著一灣一艇一世界的生活。潮漲而作,潮落而息。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贊美哪些最美的人,也說海上垃圾"清道夫" 圖
 

  葉亞姑與丈夫一道一邊搖著小艇,一邊拾撈漂浮在港池內的垃圾。

贊美哪些最美的人,也說海上垃圾"清道夫" 圖

  塑料袋垃圾撈不住就用鐵鉤來鉤。

  元月3日,冬日的企水港,呈現出別樣的清麗。港池內漁船彩旗飄飄,有的漁民補給糧草,有的則修補漁網、檢查船只,為下一輪的出海而忙碌著。上午10時許,記者到來企水港時,幾位老人剛好忙完早上的垃圾清理,搖艇回岸,她們各自安營紮寨,不時地聊天。她們各自常年居住在不足五平方米小艇上,麻雀雖小可五臟俱全,窄小的空間裏,除了“臥床”占據大部分空間外,還擠放著爐竈、水桶、衣物、棉被以及柴米油鹽的等生活用品。“這幾天‘曬港’,我們17位‘同行’都是在吃‘老本’”。77歲的張嬌說,最近大多漁船出海,她們的客源大大減小,而她們正好利用這一“空檔期”抓緊清理港池的垃圾。

  盡管早已對港池上浮動的垃圾習以為常,但一提及垃圾,張嬌總有說不出的心痛。“以前海灘上的細沙就像大米一樣,可惹人喜歡了。” 回憶二十多年前的港池樣貌,張嬌神情復雜,“現在不行了,岸上居民隨意排倒汙水、垃圾,沙灘受汙染,海沙由‘白米’變‘黑糯米’了。”

  與其他有著十幾載清理港池垃圾經歷的“清道婦”相比,65歲的葉亞姑可謂初來乍到。5年前,葉亞姑從大漁船上“退休”。閑不住的她動員丈夫一道,加入了港池“清道婦”的隊伍,現在,只要一有空閑,她便與丈夫搖著小艇,在2公裏長的港池內來回“巡查”,四處打撈垃圾。

  “這片港池就是我們的家,我們世代生存在此,看到垃圾漂浮水面,我們怎能視而不見。” 葉亞姑道出“清道婦”們不遺余力的清理港池垃圾的緣由,“垃圾太多了,我們十幾個老嫗哪有氣力清理完那麼多的垃圾。希望沿岸的居民註意環境衛生,切勿往海港裏傾倒生活垃圾。”

  雷州漁政大隊企水中隊執法人員透露,針對漁港周邊群眾往港池內丟棄垃圾、雜物日益加劇的現象,去年12月中旬,雷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和企水鎮人民政府聯合發文,決定從本月起,對企水漁港環港路段港池開展專項清理行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