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於近日從有關部門獲悉,重慶市第十九屆釣魚錦標賽於11月7日至8日在重慶市秀山自治縣梅江鎮隆重舉行。本次釣魚錦標賽由重慶市體育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來自重慶38個區縣和機關行業單位的300余名選手參加。
舉辦地已形成三大支柱產業
“近年來,梅江鎮先後獲評‘全國城鄉建設重點鎮’、重慶市‘最具民族風情小城鎮’。釣魚大賽舉辦地興隆坳村曾被中組部表彰為‘創先爭優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還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村級黨委。”重慶市人大代表、梅江鎮黨委書記何勝國說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梅江鎮在秀山自治縣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結合自身實際,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確立了建設“生態宜居梅江,苗族風情古鎮”的發展思路,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特別是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鄉村旅遊品牌等方面有不俗表現。2014年,梅江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550萬元,同比增長11.21%;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1.5%;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8%,各項經濟指標增幅均在全縣平均水平之上。
說到興隆坳村的產業經濟,村黨委書記符佐中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符佐中介紹說,規劃面積達5平方公裏的秀山生態農業(加工)園區已在興隆坳和相鄰的兩路村落地,目前已有22家企業入駐,投資規模達2.4億元,形成了水產養殖、油茶種植、花卉苗木種植三大支柱產業的格局。據介紹,入駐園區的北京北歐瑪公司、豐源漁業等企業,強力推進西伯利亞鱘魚、三文魚、大鯢、泥鰍等冷水魚養殖,致力於打造億元級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其中,北歐瑪公司已成為武陵山地區最大的繁殖基地。
投資400萬建成垂釣中心
在此背景下,秀山縣首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指導站在梅江成立,全鎮共有17個專業合作社轉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何勝國表示,梅江鎮黨委鼓勵各村以土地流轉促進經濟發展,“土地向大戶集中、政策向大戶傾斜、產業靠大戶支撐,共流轉土地14000畝。”
“通過土地流轉、村民入股、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方式,多方籌措資金400余萬元,打造了興隆坳垂釣基地,最終該基地因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有關部門將重慶市垂釣中心落戶興隆坳垂釣基地。”何勝國說,2014年11月在興隆坳村成功舉辦了重慶市第十八屆釣魚錦標賽。
據介紹,按照競賽規程,參加比賽的選手主要來自重慶市各區、縣,市級機關及行業體協釣魚協會,每隊3人組成,限報70個隊,額滿為止。“其中機關、行業限報一個隊參賽。區、縣釣協可報多個隊參賽,但僅限一隊參加團體賽評定,其他各隊參加個人賽。”秀山自治縣文化委主任陳兵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興隆坳村垂釣中心從無到有,在短短兩年時間就成為武陵山片區較為著名的垂釣休閑場所,滿足了“渝、黔、湘、鄂”四省市數十萬釣魚愛好者平時的釣魚需求。
“截至目前,重慶市垂釣中心累計承辦省內省外各種大型賽事30余次,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該委副主任嚴衛表示,秀山自治縣文化委將協同梅江鎮黨委政府把興隆坳垂釣中心建設成為國家級的垂釣中心和培訓基地,“我們正努力完善垂釣中心配套設施,並爭取在明年舉辦全國性的釣魚賽事。”
民俗文化旅遊漸成品牌
除了垂釣賽事,梅江鎮的民俗文化旅遊漸成品牌,民族村成為武陵山地區以苗族風情為核心的旅遊勝地。“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上,我們重點選取民族四面鼓、仙人合竹、上刀山等苗族民間絕藝,鼓勵當地村民加以傳承和保護。”陳兵兵說,民族村苗族文化濃厚,苗族風情獨特,是苗族文化保留較為完整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苗繡是民族村人的”獨門絕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深得遊客的喜愛。心靈手巧的繡娘自發組織成立了金珠苗繡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目前年產值已達500余萬元。在2015年重慶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民族村苗繡引起了轟動效應,2015年7月,民族村苗繡《臥虎》被送往香港參展,拍出了158萬元的高價。
何勝國表示,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梅江的對外形象不斷提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紀委原書記賀國強等領導先後到民族村視察工作。將民族村建設成為重慶市少數民族第一村,這既是領導的殷切期望,更是民族村全體村民心中的“中國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