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前的作釣過程中,發現有很多釣友的觀點就是調漂調得感覺差不多就行了,一樣能夠上魚。不過我還是覺得,精確調漂對於釣魚來說是比較重要的,特別是對於一些新手釣魚人,如果不準確的話整個垂釣的學習過程都會很慢。確實無論調漂是否準確都可能會上魚,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再調得精確一點可能魚獲就不止現在這麽多了。
一、想調好漂,5個步驟必須十分清楚
1、不掛子線,只用鉛墜所調的目數。假設:13目浮漂,我們無鉤調6目。
2、掛子線後,每鉤重量。假設:掛子線後,浮漂壓下2目,即每鉤壓下1目。
3、子線的長度。假設:子線長度,特指8字環到上鉤柄的長度,長20厘米。
4、鉤距。上鉤底到下鉤柄之間的長度。假設:3厘米。
5、每顆餌料的重量。這個是問題比較多的,我們分輕餌、重餌和控製餌重三類說明。
二、調整浮漂過程和說明
1、不掛子線,重鉛到底,上拉浮漂平水或漏1目,這是開始剪鉛皮,直到浮漂漏出6目。
這就是上面第一個數據,這個數據的意思是,浮漂出現6目的時候,浮漂承擔的只是鉛墜的重量,如果有鉤和餌料的話,它們的重量全部被水底承受,浮漂並不承受。
如果出現7目,說明什麽?說明鉛墜的一部分重量也被水底承受,這時鉛墜也觸底了,鉛墜觸底,如果掛著子線、鉤和餌料,說明這些已經全部躺底,是很鈍的狀態了。其實這個位置可以用一顆太空豆定位的。
另外要解釋,鉛墜一般是不會躺底的,因為鉛墜是平衡這個浮漂大部分浮力的,如果鉛墜躺底,那浮漂也就平躺水面,不起作用了。
2、下拉浮漂超過子線的距離,掛子線,浮漂外漏4目。
上面假設了,子線長度是8字環到上鉤柄的距離為20厘米,還要加上鉤距是3厘米,那我們要下拉浮漂大於23厘米的距離,最好拉23厘米加10厘米,也就是下拉33厘米,防止水底不平,造成誤差。不知是否明白。
由於浮漂是6目,掛子線後,設的每鉤重1目,這是浮漂外漏4目,一般來說我們把這4目當做是調目。
3、掛餌,上面說了,餌料因為重量的原因,問題較多,這裏是重點,需要仔細考慮,我們總結成三類。
(1)因為餌料可以通過狀態餌調整其比重,所以第一種情況是,餌料重量可控,設每顆餌料重2目,也就是壓下浮漂兩目,上兩顆餌料,浮漂平水。
釣目不是死的,是根據魚口變化的。上面這種情況,我們可以1目釣起,因為釣平水不知道餌料是否到底。那麽狀態比別如下:這裏依然不要忘了每顆餌料重2目,每鉤重1目。
釣1目:下餌輕觸底,上餌懸浮。
釣2目:下餌觸底,上餌懸浮。
剛到釣3目:下餌躺底,上餌懸浮。為什麽是剛到呢?因為下鉤和上鉤還有一個鉤距,我們得考慮,從1目到剛露出3目,每次上拉1目距離即可。而從3目到漏出4目,需要上拉3厘米的距離,這也就是這個數據的用處,不要迷惑。
釣4目:下餌躺底,子線彎曲,上餌輕觸底。
釣5目:下餌躺底,子線彎曲,上餌觸底。
剛到釣6目:下餌躺底,子線彎曲,上餌躺底,但子線是繃緊的。
隨著6目到7目,我前面文章說過,假設不考慮魚線重量,6目到漏出7目,需要上拉20厘米的距離才可以,也就是說鉛墜觸底,才會出現7目。那麽在這20厘米的範圍內,子線會逐漸增大彎曲,直至全部躺底,也就是從靈到大鈍,幾乎就發生在這1目之間。
(2)有時候會掛紅蟲、泡沫或專門狀態餌製作的白餌,餌料就會很輕。遇到這種情況。首選看上餌後,能將浮漂壓下多少,如果連1目都沒有,調的是4目,可以從4目釣起。
釣4目:下餌輕觸底,上餌懸浮
釣5目:下餌躺底,上餌懸浮
剛到釣6目:上下餌都躺底,下鉤子線彎曲。
6目到7目和上面的狀態一樣了。
(3)第三種情況就是,有時釣鯉魚等大型魚,用的餌料很重,一顆餌料就將調目全部壓下水了,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並不影響垂釣,狀態如下:
釣平水、1目、2目、3目直到剛6目,下面的狀態都是兩餌躺底,下鉤子線彎曲,差距就是繃緊程度不同,還有一個就是實際垂釣中,隨著餌料融散,浮漂會逐漸升起,釣的越低自然升的越高,容易判斷鉤上還有無餌料。從6目到7目也都是一樣的。
只要調整好了,即使水底不平,也能很容易從目數看出來的。當然大家要知道說的都是理想狀態,實際中隨著餌料融散浮漂會上頂,或者逗釣拉竿、小魚拖動以及暗流沖擊等等,造成餌料移位都低處,也會出現目數下降等等,還有就是浮漂質量差,自身的變目,都不是什麽不可解釋的問題,只要找到原因,就會明白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