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釣魚好難,野釣鯽魚都到深水去了,怎麼釣?
魚情復雜多變,更多指的是其不確定性,需要結合具體環境分析、判斷。所以如果簡單地認為夏季的魚難釣,脫離了實際場合、環境,顯然不夠準確,筆者和朋友曾多次夏季揚竿,斬獲不少大體型鯉魚,有時甚至連竿、爆護。回答釣友的問題「夏季釣魚好難,野生鯽魚都到深水區了,怎麼釣」為更全面、更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夏季個別時間段,魚難釣的原因
2、夏季野釣鯽魚,如何施釣才能獲得更好的漁獲
夏季個別時間段,魚難釣的原因本文開篇寫到,夏季並非所有的時間段,魚情均差,主要是集中在中午左右水溫較高的時間段,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是水溫的影響。活躍在河流、湖泊的鯽魚、鯉魚、草魚等淡水魚,都有各自最適宜的水體溫度,比如鯽魚在15-25℃活性最高,鯉魚則多在20-30℃攝食最積極,一旦水溫超過這個適宜水溫,魚的生理功能、新陳代謝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製,身體有強烈的不適感,自然不願攝食。像筆者所在的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夏季水溫多集中在15-32℃,中午時分陽光輻射強勁時,甚至更高。分布魚身體的測線敏銳感知水溫的變化,在趨溫性的驅動下,向深水區或者大橋樹蔭下等水溫較低的水源逗留、棲息,不怎麼遊動、攝食,無疑提高了垂釣難度。
其次是夏季水體溶氧量少。相比其他基金,夏季氣溫高、氣壓低,水體溶氧量大幅度減少。像農村魚塘或其他死水塘因常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在氣壓更低的陰雨天氣,魚群經常因缺氧離底上浮,嚴重時甚至浮頭。另外氣壓與氣溫成反比,所以高溫時的中午時分,水體溶氧量再次減少。加之水溫高,中上水層的氧氣分子變得活躍,向水表溢出動力大,也會進一步降低水中溶氧。釣魚人清楚,魚對水體溶氧量異常敏感,呼吸稍有不暢,活性、狀態不佳,自然不愛攝食,垂釣難度大大提升。
綜上所述,夏季水溫較高的時間段,特別是陽光輻射強的中午時分,不管是在水溫方面,還是溶氧量方面均不利於魚,此時魚多藏在深水區、活性低、攝食不積極,垂釣難度可想而知。正如上文所述,相反其他時間段,水溫、溶氧量合適,夏季揚竿常有不錯的魚情、魚獲。
夏季野釣鯽魚,如何施釣才能獲得更好的漁獲上文介紹了夏季個別時間段之所以難有好魚情的原因,而這恰為如何具體施釣提供了依據。施釣環節重點,起關鍵、主要作用的往往是其中的幾個方面,下文分享幾個夏季野釣鯽魚的幾個重要環節,如下。
首先夏季野釣鯽魚,垂釣時間、天氣很重要。之所以重要,因為不同的時間段、天氣情況下,水溫、溶氧量差距巨大,以至鯽魚的攝食狀態有顯著區別,幾個經典的最近時機如下。
比如清晨天微亮時刻。夏季清晨氣溫、水溫不低不高,非常適合鯽魚的活動。再者清晨天微亮時刻段,通常是一天氣壓的最高值,水體溶氧量逐漸變得豐富,特別是岸邊淺水區。鯽魚經過一整夜的能量消耗,也需要攝食,而岸邊淺水光線充足,利於尋找食物。所以鯽魚在趨溫、趨氧、趨光、逐食性的共同驅動下,向岸邊淺水聚集、覓食,等到太陽完全升起、水溫提升後,又向遠離岸邊的深水區遊動,這也是經常停口的原因所在。經驗豐富的釣魚人常趁機施釣,收貨頗豐。
再不比如微風細雨時,水溫低、水體溶氧量豐富,鯽魚活性得到恢復,攝食迅猛。這時候仔細觀察水面,經常能看到大魚泛起的水花、漣漪。正因為白天水溫高,一些大鯽魚白天不怎麼攝食,主要在夜間水溫低時候四處遊動、覓食,所以野釣鯽魚是不錯的選擇。
其次是野釣鯽魚,釣深、釣淺要靈活。上文提到清晨鯽魚多在岸邊淺水覓食,所以這時選擇釣淺水效果佳。但隨著水溫提升,鯽魚向深水區聚集,所以也應及時向深水揚竿。傍晚、夜間鯽魚又遊到淺水覓食,所以釣淺更佳。值得註意的是,不管是釣深、釣淺,盡量選擇水底環境復雜的水域,這是因為鯽魚喜歡在水底有溝壑、土坎、緩坡的水域聚集,討厭光滑、整潔的水底。同時陰雨天氣揚竿,註意鯽魚離底上浮,釣離底還是釣浮靈活把握。
最後是餌料的選用。夏季河流、湖泊植物碎屑、軟體小蟲、藻類微生物眾多,鯽魚的食物選擇性大,所以更註重味型。這時建議多用一些奶香、麥香等商品餌料,對於大鯽魚可多選一些發酵玉米、小麥等顆粒餌。同時夏季水體偏肥,在肥水塘多用一些味型清淡或者本味的餌料,包括一些自然谷物香的餌料,會有較好的效果。
寫在後面本文首先介紹了夏季個別時間段,特別是中午時分魚情較差,魚難釣的原因;接著分享了幾個野釣鯽魚相對關鍵的幾個點。需要說明的是,實際野釣遠比本文描述的復雜,釣魚人在野釣過程中更應該結合具體環境,針對性的選擇施釣方案,筆者相信這樣操作,釣友能活動更多、更好的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