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竿釣鯽魚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有人說:「釣鯽魚很簡單,把竿子往水裏一伸,看見浮標冒上來,提竿就是! 」尤其是那些第一次釣魚就收獲頗豐的人更是感到釣取鯽魚似乎不費吹灰之力。殊不知,第一次釣魚就收獲頗豐的原因,是很多事情都由別人代他做好了,如靈敏的釣組、對口的餌料、窩點的選擇等等,還有老天爺的關愛,魚群的積極響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要真正學會釣鯽魚,卻要掌握很多基本技巧。釣鯽魚的基本技巧有:一要釣組靈敏。有句話在釣界傳播甚廣,叫做「釣鯽沒有巧,竿、線細、鉤子小」。為什麼竿後打個疑問號呢?因為不同人有不同說法。例如,有人說要竿輕,有人說要竿軟,有人說要竿長。既然竿的說法不統一,說明釣鯽魚對竿沒有鐵定的要求,因人因地因釣法不同可有不同,但線細、鉤小是統一的,一般用線(主線)不超過直徑0。
20毫米,子線不超過0。165毫米;鉤子以袖鉤為例,以5〜6號為好,其他型號的鉤與此相當即可。二要餌料對口。釣鯽魚的餌料首先考慮的是香和腥,其次是甜。不論誘餌和釣餌都是如此。應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因魚不同進行選擇。因地製宜主要講就地取材。鯽魚食性雜,可作餌料的原料很多。
但各地所用餌料有所不同。北方地區常用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等糧食為主配製誘餌,以紅蟲作釣餌;南方地區則以 糠餅、菜子餅、豆粉等作誘餌,以蚯蚓作釣餌;還有一些地方愛用藥米、酒米為誘餌,蠶豆粉作釣餌。每個地方都有不同, 不必強求一律,「一方水土養一方魚」,本地魚喜歡吃什麼餌 料,本地人常用什麼餌料,就用什麼,不要看到書上講什麼好就去照搬。
因人而異有兩層含意。一層是老釣手習慣用什麼餌,而 且一貫效果好,就用什麼餌,不必趕時髦,求新鮮;二是有條件、有興趣的人想用一些商品餌搭配一下甚至改用商品餌也 是可以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因為雖然許多商品餌是專用於 臺灣釣法的,也有一些可用於野釣或傳統釣,試用一下也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
因魚不同,就是不同季節、氣候、水域裏的鯽魚習性、 食性有所不同,要用不同餌料,這就要求釣魚人要在釣魚實踐中不斷試驗,從中找出規律來。例如,以蚯蚓掛鉤不 行,就改小蝦或在當地找的野蟲;還不行,就改用面餌, 面餌中先加一點淡香味;再不行,加濃一點(但不能太濃, 甚至刺鼻);或者用現成的顆粒餌;還不行,也可用某些商品餌試試。
三要釣位正確,釣層適宜。有人說,「三分釣技,七分釣 位」,可見釣位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選擇釣位要參照多方面的因素。如季節、氣候、水情、魚情、地形、地物等等,根據這 些因素可能給魚帶來的影響,確定其釣位、釣層。在釣位與釣 層中,釣層比釣位更為重要。
因為,有些釣位雖然好,但在當時的季節、氣候條件下因為深度不宜或者釣不到魚,或者釣 的都是小魚。所以,在選擇釣位時,有經驗的釣手總是先看看 釣位的水深。由於水深反映了魚在水中的層次,常稱為魚的泳層,而釣者所釣的深度則稱為釣層,所以,釣層便成為釣位的首選因素。
鯽魚是底層魚,大多數時候都生活在水體的底層,因此,應當底釣。但某些時候由於氣溫、氣壓的變化,它們也離幵底層,就必須釣浮。釣浮的釣層更為重要,是釣底浮,還是釣半水,釣全浮需根據具體情況定。需釣者在實踐中逐漸摸索。被稱為大師的臺灣釣法高手,也不是一下就能找準釣層的,往往需要一步一步地上下移動浮標才能找到正確的釣層。
普通釣魚愛好者更應當多試多練。四要提竿正確。首先是提竿時機正確判斷。關於鯽魚的標象前面已經講到,主要是送標,浮標在點動的基礎上,穩穩地上升(不是急速上升),然後有所停頓(不是立即下降,大約有半秒鐘停頓),這是標準的鯽魚咬鉤信號,要立即提竿;點動後下沈或斜向移位也是鯽魚咬鉤的信號,應提竿;連續不斷地點動還是咬鉤信號,也要提竿。
這些信號因季節、氣候、釣位等原因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因水域不同,標象有時有較大差別,釣者要隨時註意。不過其中「送」和「停」是兩個基本信號,決不可輕易放過。其次是提竿方法。一定要抖竿。不論長竿、短竿,除非是釣草洞、淺水等特殊情況非一次性飛魚出水不可,其他時候抖竿後不要把魚提離水面,一定要把它遛到近岸邊通過抄網或直接把它提上岸來。
這是一個基本技巧,凡是有經驗的釣手,魚不到岸邊,別人往往不知他釣了多大的魚,只看到他的竿尖帶著線牽著魚在水下潛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