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起浮怎麼釣?
鯉魚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它沖擊大、發力持久是眾多釣魚人喜歡的目標魚種之一。鯉魚同鯽魚類似,屬於底層魚,正常水體環境下,絕大部分棲息在水底。鯉魚口呈馬蹄狀、嘴唇肥厚,有邊遊動、邊拱土覓食的習慣,也為它水底生活提供了保障。即便如此,鯉魚也多有離底上浮的情況,那麼此時應如何具體施釣?本文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鯉魚離底上浮的原因實際垂釣中,導致鯉魚離底上浮的因素並不少,水溫、水質、溶氧量、臭底等等均有可能。整體而言,出現頻率最多,最常遇到卻不多,主要有意向幾個。
首先水底溶氧量不足以致鯉魚離底上浮多見於夏季。夏季整體水溫高,氣壓低、溶氧量低,特別是陰雨天氣,鯉魚多上浮會獲得更多溶氧呼吸。當夏季微風細雨時,中上水層水溫大幅度下降,且有較高的溶氧量,此時鯉魚在趨溫、趨氧的驅動下,也會離底上浮。其次冬季水溫提升,鯉魚也會離底上浮。冬季、早春白天陽光輻射強勁,中上水層水溫回升顯著,明顯高於底層水溫。鯉魚趨溫性強烈,自然會離底上浮,這點冬季白天經常停口,很多就是因魚上浮所致。最後是窩料的誘使,引發鯉魚上浮。投擲至窩點的窩料,如果像玉米面、麥麩、豆餅粉等粉末、輕質誘餌過多,它們入水後並不快速沈底,而是懸浮、充斥在各個水層,在水溫適宜、上下溫差不大的情況下,鯉魚逐食的需要,多會離底上浮,這在黑坑前期搶魚或戶外老釣點時有發生。
鯉魚上浮,如何具體施釣鯉魚上浮,不只是活動位置的改變,還涉及其他一系列的變化,垂釣方法也應隨之調整。
一是釣點的選擇。夏季鯉魚缺氧上浮,選擇的釣點盡量應通風通暢、水體互交性強,水體容量相對多的水域。比如魚塘、河流的入水口、出水口處,或者下風口、上風口位置,這幾片水域,水流激烈碰撞,溶氧量豐富能夠吸引鯉魚的聚集。如果是夏季的陰雨天氣,不建議選擇水草過於密集的水域,陽光無法照射的情況下,水草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不停的呼吸作用不僅消耗溶氧,還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反而不利於鯉魚的棲息,此時多選擇在水面寬闊的光水區。
二是是釣法的選用。鯉魚離底上浮,但到底處於是水層的哪個位置,需要嘗試確定具體水層。如何鯉魚上浮不大,則采用釣離底或釣半水的方式;如果鯉魚緊貼水面,大約在水表下50公分的位置,那麼要用釣浮的方式。另外有時各個水層都用鯉魚活動的痕跡,特別因粉末窩料引起的鯉魚上浮、亂層,再適應釣離底、釣半水、釣釣浮等釣定層的方式,顯然會錯失許多魚口,建議優先考慮釣行程的方法,兼顧各個水層。飛鉛釣浮不改變原有線組配件的情況下,僅僅是上拉鉛墜至距離8字環10-30公分的位置,極端情況下鉛墜緊貼浮漂下腳,操作簡單、便捷。無疑是延長了子線長度、擴大了鉤餌擺動幅度。餌料入水後,緩慢下落,增大了在各個水層的停滯時間,給魚充足發現、吞食的機會。並且整個下落過程,頗具動感,有效刺激鯉魚的視覺,能夠激發它的捕食興趣。
三是窩料、餌料的使用。既然鯉魚上浮,避免使用比重大顆粒窩料,以免迅速沈底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窩料可使用豆餅粉、玉米面或散炮餌,多使用接近自然谷物香的味型,減少腥味誘餌的使用。餌料保持一定霧化效果的同時,而不失附鉤性。鉤餌入水後,由外至內逐層脫落,水平方向有橫向的微粒擴散,向下有散落形成註重霧化帶。夏季高溫、缺氧時,多用些味型清淡或麝香味的餌料,麝香不同於其他味型,它含有的微量成分麝香酮,能提高鯉魚耐高溫、耐低氧的能力,促進鯉魚攝食。如果是冬季水溫提升而上浮,那麼窩料、餌料則多用動物蛋白豐富,腥味濃郁的商品餌料,或者紅蟲、蚯蚓等葷餌,常有不錯的效果。
寫在後面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入手,首先介紹了鯉魚離底上浮常見的幾個原因,接著分享了鯉魚上浮具體施釣的幾個要點。除此上述幾個外,像浮漂調釣、線組搭配等也是浮釣鯉魚需要註意的地方。釣魚是個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應兼顧、註意到。鯉魚上浮引起一系列的調整,所以選用的施釣技巧、方法更有針對性,筆者相信這樣施釣,會有不錯的魚情、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