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餌料,是味型更重要還是狀態更重要?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沒有多大意義的問題,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對立的,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兩方面都做好肯定是更好。如果非要進行一個比對,那只能說味型是先決因素。就好比人類的食物,能吃與好吃,能吃就是先決的,再怎麼好吃的東西,吃不得,那就談不起來了。
為什麼說味型是先決因素對於魚來說,味型能提供可食與不可食的信息,所以,味型也是誘魚的關鍵。味型很弱,誘魚能力肯定就差,釣魚人利用曲酒、中藥、蜂蜜誘魚也就是這個道理。各種釣魚小藥也基本都是味型增強劑,雖然本人不提倡野釣用小藥,但小藥的作用從來不去否認,小藥的難在於用對。
可能會有人列舉出反例:
1. 純谷物顆粒做窩 首先需要認識到一點,谷物是有味型的,即使是沒有進行任何加工的小麥或玉米粒,都是有著天然的谷物香味的,只不過很微弱,幹燥的時候更微弱,在水裏浸泡之後散發的較為明顯。這些谷物顆粒味型弱,發窩時間肯定會很慢,也不會有人用來做快窩,一般都是針對大水面垂釣大魚做長窩所用。
2. 路亞擬餌 路亞的擬餌是完全沒有味型的,但路亞的作釣原理是誘騙,路亞一詞的由來是lure的音譯,意為誘惑之意。擬餌利用的是肉食性魚類攻擊運動小魚或小蝦的特點進行誘騙大魚咬食,沒有人會用擬餌守釣,放在水裏不動的擬餌是不可能有魚去咬的,即便是動態引誘其追咬,不進行揚竿作合,擬餌也會很快被吐出。
狀態沒有最好,只有適合很多人理解的狀態好就是比重輕、霧化好,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任何一種狀態,即便是硬疙瘩,都有其適用魚情,甚至非它不可。
舉個例子,以前玩水庫的時候,在一個鰱鱅很多的水庫裏和朋友一起釣。半天下午,朋友中鰱鱅數尾,可是這東西水庫老板不讓拿,釣了也白釣,純粹過過手癮。而我用的就是那種砸到頭上能起包的硬疙瘩,我一條鰱魚都沒釣到,當時好像釣了三條青魚和一條草魚。對於這樣的魚情,硬疙瘩狀態的硬粘就是好狀態,別說松散且霧化好的拉餌,就算搓餌不搓死,都避不了鰱鱅進窩。
比重輕、霧化好的狀態,只是能方便魚索餌,加速味型的擴散及立體誘魚,如果沒有其它幹擾因素,只有一種目標魚,那可能它就是王者。之所以這種狀態被很多釣魚人追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控製上略難,很多人總認為越難的東西越是高大上。
下面就簡單的說一下幾種常用狀態的適用魚情
搓常規軟餌 這是臺釣最初的餌料形式,屬於中規中矩的狀態,餌團的大小好掌握,入口性也不差,應該說是適合絕大多數的魚情,尤其是底釣。 搓大硬餌 這種狀態對於入口是不利的,但有時卻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雜魚或鰱鱅鬧窩,一般用來守釣底層大魚。雖然很硬很大,但對於青魚、草魚或鯉魚來說,入口性影響也不是很大,再硬能硬得過帶殼的螺螄? 搓軟粘餌 主要是守釣較猾的大魚時使用,這些猾魚進時很謹慎,需要守很長時間(也就是魚會試探很長時間)才會咬鉤,所以要粘,餌團才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持鉤。餌團硬化,可能涮一下就吐出且不再咬鉤,所以要軟。捏幹散餌 幹散或拉餌帶散炮原因是一樣,就是利用餌團的立體脫落,進行高效果誘魚,而且餌料的量上也是常規的好幾倍,黑坑中應用的較多。野釣也可用,在靜水環境中釣大魚或者全水層魚效果就特別好。 搓軟散餌 主要是釣鰱鱅時使用,餌料散且軟,這樣入水霧化好,且持鉤時間不會太長,特別利於鰱鱅濾食及誤吸入魚鉤。拉大餌 這是我用得比較多的一種狀態,因為我經常釣江鯿,拉的餌團大,目標大,配合高霧化,半水誘魚的效果非常好。另外較大的拉餌,持鉤性也就會相對較長,脫落的餌料量也較多。當然,拉大餌不止這一個用途,事實上,拉餌的適口性比任何一款搓餌都要好,在沒有雜魚或其它幹擾的前提下,作釣任何魚種都可以拉餌,只要有較大的片狀結構支撐及較長的纖維,就能拉出與搓餌一樣體積的餌團,適口方面肯定優於搓餌。拉小餌 主要針對小個體魚種或輕口,目標是方便入口,餌團越小下餌量就越小,所以必要的時候需要配合較高的頻率,在冬天釣慢魚時需要提前打窩或者前提拉大餌誘魚。值得一提的是,在針對輕口的時候,不但餌團要小,還要輕、要松,以最大程度地去增加餌團的適口性,也正是這種魚情,讓很多釣友覺得狀態更重要。
味型與狀態結合才是上乘高明的釣魚人,絕不會去片面地強調味型或狀態,無形中都是二者並重。餌料味型與狀態,都是需要靈活變化的,比如作釣過程中,碰到雜魚較多,餌料的味型肯定要調得淡一點。再比如原本使用松散的餌料,突然走水,肯定要將餌料打幾把來增加持鉤性等等。
江釣人狂龍,每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註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