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怎麽釣到大魚?本文從從防小雜魚、不同水域釣位選擇以及釣技釣法等方面與釣友們探討,希望能夠助力釣友們釣獲大魚~

一、要防小雜魚

垂釣的時候,特別是在水庫野釣的時候,小雜魚幾乎不可避免,基本上就是每竿下去都會有小雜魚來鬧,這也是非常困擾很多釣魚人的一個話題,因此要想釣取大個體的魚種,首先應該解決怎麽避免小雜魚的問題,從小中取大。

1、釣具裝備做調整

(1) 浮漂: 使用大漂法;使用吃鉛量大的浮漂,鉛墜就會比較重,入水下沈快,這樣就會帶著鉤餌快速到底,讓白條等上層小雜魚接不住鉤餌。大吃鉛量浮漂傳遞信號也會相對較鈍,自身也就能過濾掉一些小雜魚鬧漂的信號。釣目,則可以選擇調靈釣鈍的方式,比如調2目,釣4目,在大魚咬鉤之時會顯示出明顯的信號。

(2) 線鉤:要釣大魚,很多釣友選擇釣組搭配是粗線大鉤,這樣中大魚的時候,才能夠不用擔心斷線跑魚。但在小魚過多的區域,這樣的釣組有利有弊,利就是線徑大切水性稍差,浮漂信號返應也會相對不這麽靈敏,小魚鬧鉤的情況就不這麽明顯,也不會有太多雜亂的漂相存在。但是缺點是切水性不太理想,使用入水沈底的速度就相對降底了,從而穿過小魚層的時間,也相對用得比較多一些。其實這些影響都不是特別大,但是為了追求完美,我們在線組上的控製,最好是合理使用線徑,以能承受該水域大魚拉力即可,在能減小的情況下,盡量小一些。

(3) 餌料做調整

防小雜魚,我們往往會先從餌料上去調整,會把餌料打的很黏,或者開的比較硬,減輕餌料霧化。餌料味型也會減淡或者直接使用顆粒進行作釣。

① 將釣餌調硬和加大;餌料比重要相對較大,而且要適當硬一些,粘一些。要以中等比重或大比重為主,餌水比可以比平常略微小一點;一方面,釣餌又大又硬(都不宜過分),小魚一時吃不完啃不動,時間稍長,往往招來大魚。水域中大小魚兼有,硬餌小魚咬不動,招來大魚。另一方面,餌料又大又硬,這樣能促使餌料快速穿過小魚區魚達到大魚區。

② 控製餌料霧化狀態,要釣大魚,首先要註意的就是,讓窩中盡量少小魚。這就要求在餌料調配上面,就在符合大魚的口味,霧化狀態不能太好。一般我們垂釣時都采用底釣法,餌料入水到水底,有個過程。需要霧化但是又要控製霧化,這一點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可以達到,可以根據當時的魚情來判斷,當然這一切都需要以當時的魚情為主,總體上來講,小雜魚越多,釣餌也應該越黏,餌料粘硬,小魚不易吸食到,自然就散開了。

③ 釣餌的味道要清淡;小魚對味道較濃的餌料有很更大的興趣,淡味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魚入窩的可能。盡量不要用濃香和濃腥的餌料,餌料的味型盡量清淡一些,偏糧食本味些,當然,有更特殊魚情除外。

④ 拉餌改搓餌;搓餌在餌料入水到底的階段,霧化少,吸引的小雜魚少。

⑤ 夾心餌;為了減少餌料對小魚的誘惑,釣者可以使用夾心餌料,將較硬的餌料包裹在外層,減少對小魚的吸引力。有釣友曾直接在餌料外邊裹上一層泥(不宜過多),當餌料入水以後,慢慢的,泥土經過流水的侵蝕被沖刷掉,餌料也度過了最有可能被小魚幹擾的階段,此時就可以誘大魚了,這種方法簡單又實用,釣友們可以嘗試下哦。其次,就是直接用持鉤性好一些的釣餌當作內餌,在外邊包上一層霧化一般的釣餌,釣餌入水後,小魚就吃外邊的釣餌,留下內餌吸引大魚。

⑥ 想要釣大魚,自製的餌料會更好一些。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大魚進食非常謹慎,更傾向於自然的、簡單的、常見的食物。所以自製的餌料,少添加劑效果會相對好一些。想要釣大魚,餌料就要貼近自然些。

二、要選好釣位

關於釣位,不同水域下釣位也是不盡相同的,現已入夏,白天氣炎熱,加上小魚鬧窩十分頻繁,夜釣就成了釣友們的最佳選擇了,下文從野外庫釣和夜釣兩個方面分析了釣大魚的釣位選擇問題:

(一)庫釣大魚釣位選擇

1. 考慮風向因素

水庫作釣,起風時,通常我們會選擇頂風作釣。因為刮風就意味著水庫的水會有暗流,通常下層水和表層水的暗流方向是相反的,我們頂風作釣,水底的水就是往遠處的暗流,魚兒都有逆水上遊的習慣。另外表層的水在風力的作用下,會將一些草籽微生物水藻之類的吹向岸邊,形成一個天然的魚窩。

2. 地形因素

一般我們在水庫會選擇一些凸出來的鏵尖位置,因為這些位置通常都在魚兒洄遊的魚道上,便於我們更好的聚魚和留魚,為我們一天的釣獲打好堅實的基礎。

另外,一般的山體水庫都會有一些山裏的小溪匯入水庫,這些註水口附近也是不錯的釣位。因為通常山裏的溪水註入水庫的同時,還會沖進來一些草籽昆蟲之類的食物,這些是魚兒的最愛。而且註水口的位置通常水的含氧量會更高一些,這也是一些大物常出沒的地方。

3. 地勢因素

由於水庫的底部結構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有的很陡,有的稍顯平坦。而我們通常臺釣的釣組非常靈敏,若是把釣位選在一個坡度很陡的位置,小雜魚稍微鬧鬧餌料,你的餌球就會一直沿著坡度往下滾動,無法在自己釣點的位置好好的做窩留魚。所以建議釣友們一般在正式施釣之前,一定要前後左右分別探探底,看看釣點下面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地勢,是不是適合我們垂釣。

4. 周邊環境因素

庫釣是純天然的釣魚享受,而天然的環境定會伴隨著錯綜復雜的變數,如水底雜草叢生,掛底,影響中魚遛魚;岸邊有大樹,有釣組上樹的潛在危險……這些因素可能都需要我們多加考慮。當然還得考慮釣位是否穩當,腳下不能是虛土,避免發生人身意外情況。另外,還要觀察周邊是否有農作物或魚兒可能吃到的食物,為配餌提供參考。再者,若是周邊臨近馬路或比較嘈雜的地方,也盡可能遠離,過於噪雜會嚇得魚不敢靠近,這樣就很難釣到大魚了。

(二)夜釣大魚釣位選擇

1. 釣位選擇基礎原則

首先我們要了解,魚類在夜間活動規律跟在白天是不相同的。由於白天的高溫,導致大魚都會進入到深水區避暑,但是到了晚上,一片寂靜的時候,饑餓的大魚就會從深水中到淺水中覓食,這是生性索然。魚類夏季活性大,就導致了每天都必須進食,白天避暑晚上必須吃點東西,不然身體也吃不消。所以夏季夜釣釣位選擇首先就要遵循釣邊釣近的原則,只有近岸才有足夠的食物。

夜釣跟白天釣魚完全不同,最主要的就是視野上的差距。所以安全起見,一定要選擇釣位寬敞的地方,除了安全也為遛魚方便。釣位選擇後一定要試下岸邊是否濕滑,是否會出現水土坍塌的情況。其實夜釣可以選擇釣位很多,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必要選擇陡坡、斜坡的大壩等地方。

2. 大水域、大灣子、大汊子

想要釣大魚,大水域是最佳的選擇,雖然在白天大水域中的大魚比較稀少,但是到了夜間總規需要到淺水覓食。所以選擇大水域比較大的汊子、灣子,尤其是內灣,都是晚上大魚覓食需要經過的魚道。

大水域的特點就是水岸比較長,不管是白天還是夜釣,一般的水岸線毫無特點的,都不是作為釣位的好選擇。要選擇水岸與眾不同的地方,比如凹處、凸出,在夜間就算水淺,也都是魚覓食的必經之路。這裏還需要說明下,一般凹處岸邊經常會有水草,如果水草太多就需要註意上大魚的時候沒辦法遛,所以盡量不選擇岸邊水草太多的地方。

3. 選擇近岸淺水不選深水

一般大魚靠邊覓食的距離是6、7米左右,這算是比較科學的,太近的地方雖然食物豐富,但是大魚還是不敢靠近,生性使然,太深的地方沒有什麽食物。

草魚在自然水域中的主要食物就是水草或者蘆葦,在夜間會相對靠的比較靠邊,來啃食水草和垂入到水中的蘆葦葉。如果主釣草魚,可以找近岸的水草和蘆葦叢。

1. 其他釣大魚技巧

(1) 了解大魚的生活習慣與活動軌跡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釣友們要對大魚的生活習慣與活動軌跡有一些了解。體重十斤以上的大魚,很少會有群體覓食現象的發生,為了躲避危險它們一般都會棲息在中下水層,也就偶爾會遊到上層換氣或者是覓食,但基本上都是單獨或者是幾條一起活動。一旦覺察到危險的信號,它們就會立刻沈入水底。

打好窩,持續補窩。因為大魚活動比較分散,釣友們如果不采用打窩來誘魚、聚魚的話,估計忙上一天也釣不上兩三條大魚,所以想要釣好大魚,首先就是窩要打好,一定要確保文章中上述餌料的霧化速度以及味道。

(2) 發現魚訊傳來時,不要立即提竿,先遛魚。

當發現魚訊傳來時,釣友們謹記不要立即提竿,大魚的警覺性都較高,一旦發現同伴被擒,立即驚逃。因此大魚中鉤,要趕緊領魚離開窩點,遠離釣點周圍的魚群遛魚。這樣能夠避免驚擾到正在窩裏覓食的其他大魚,由於大魚的在水中掙紮的力氣過大,釣友們最好是先遛魚,等魚的力氣消耗殆盡時再拉上岸,此時釣友們最好是提前準備好一個抄網,這樣能夠避免到手的魚在逃脫。

關於遛魚的技巧,遛魚怎麽遛?其實就在於「遛」這個字上,遛在釣魚上就是給魚壓力的同事,順著魚遊動的方向走,慢慢消耗魚的體力。比如魚往左跑,那你繃緊釣線,充分發揮魚竿的彈力,給魚施加阻力,同時跟著魚走就對了。遛的要點應該就在這裏,而不是生拉硬拽。

(3) 其他註意事項

保持安靜,這個不管是釣大魚還是釣小魚,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忽略了岸邊響動、人影桿影歡動做窩點的影響。釣大魚打窩較慢,甚至需要持續做窩,所以心態上不能著急。適當的守釣,是釣大魚的必備要素。釣大魚盡量使用耐泡的餌料,減少拋竿頻率,也是為了減少對窩點的影響。一定不要打滿竿,否則中魚後魚竿豎起不起來,出現拔河就會跑魚。最後就是心態的問題了,多數情況下短期出釣,只釣一天半天的遇上大魚的幾率會比較低,在打好窩之後,浮漂遲遲沒有魚訊傳來,有些釣友可能就沈不住氣,因為大魚的警惕性非常高,沒有辦法做到像釣小魚那般的聚魚速度,所以釣友們要多一些耐心,畢竟釣大魚也要看運氣的。很多時候,釣友們只有付諸行動了,才知道所采用的方法與技巧適不適合自己,所以不要只看,還需多付諸實踐。最後提醒廣大釣友,釣大魚很刺激,安全更重要哦~

聲明: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