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鯽魚用什麼
釣鯽魚最好是葷餌,比如蚯蚓和紅蟲.
一、釣組搭配和餌科:
1.竿:由於鯽魚成群活動,需頻繁起竿,適選用3.6米-4.5米碳素超硬調魚竿,竿挺也就不怕上大魚,竿輕則可以相應減緩疲勞。如光威·上州屋銷售的「荒景技」、「一本技」、「溪峰」、「早春」等釣竿垂釣的效果就非常好。
2.線:釣鯽魚的線一定要細,線體要光潔、柔軟,釣線要拉力強、切水性良好。目前市場上以碳素質材的線性能最好,線徑通常在0.16—0.23毫米之間。主線不能過粗,否則會影響垂釣,但過細上大魚時就會容易斷線。我向大家推薦的產品是上州屋出品的「水精靈」碳素線。
3.鉤:釣鉤要小,應選用窄門、長柄、鉤尖銳利的袖鉤,如伊豆、伊勢尼等,國內釣友普遍認為上州屋的「鋼一針」質量非常好。選用鉤子的大小應註意,鉤門的寬度不能超過所釣魚魚嘴寬度的一半,最好使用無倒刺袖鉤,以便於解魚,避免傷魚。
4.漂:釣鯽魚的漂要靈,最好要用高檔碳腳粗短身軟尾漂。這類浮漂翻身快,漂尖傳達有效魚訊時間長。其他的浮漂也行,最好使用立式臺釣浮漂。目前「光威」迷比較喜歡使用的是上州屋銷售的用孔雀羽作為原材料製成的」魚心觀」、「真鶴」以及用巴爾杉木製作成的「風雅」、「水鄉」。
5.墜:最好使用快速別針和O型圈,不僅便於更換子線,而且在中魚的瞬間緩;中了釣線的拉力,避免起竿過猛鉤破魚嘴。也可以使用新式快速別針,其一端為類似於子線夾的腦線卡,換線便捷。這些產品各地上州屋均有銷售。
6.科:鯽魚屬於雜食魚類,葷素不拒。打窩聚魚,可用曲酒加香料泡小米,也可以用黃豆、芝麻、玉米按5:1:3碾碎,加適量紅薯面拌勻揉成團,使用效果奇佳,釣餌還可用蚯蚓、米飯粒;商品餌等(如光威出品的「藻60一鯽」)。
二、施釣註意事項(主要介紹懸墜釣法):
1.選點:要避開清澈見底的水域,尋找微濁不見底的水域,漲水釣灘,避水釣潭,近釣優於遠釣,選擇水深為1.5米·2.5米左右、水色略深、底部為梯田或水草茂盛的水域為佳。
2.布窩:貴精不貴多,野外水域遼闊,魚群密度不及魚塘,應在河流交叉口或主河道深淺交匯處尋找水草茂盛、水深適中的草窩邊打窩,打窩不易過多,以二三個為宜。頭一遍打窩一定要多打,還應適時補窩,使窩中的魚長釣不衰。
3.底釣法:底釣優於浮釣,野生魚大多是棲底魚類,鯽魚也不例外,底釣可增加魚獲量,最好不要使用懸墜釣法,雙鉤底釣建議調四釣五,釣鈍可以避免因風吹或水流而引起走漂,增強釣漂穩定性。
4.釣餌:拉餌不能過大,應以豆粒大小為宜,以便所釣鯽魚能夠J頃利吸食入口,也可以稍換大一點兒鉤搓餌釣鈍,這樣可以增加釣大魚的機率,還可以誘魚入窩。
5.識漂:鯽魚因吃食習慣,一般是竿尖先往下沈一點兒,然後送浮,或往下陰沈一二,且應在漂尖停頓的瞬間果斷提竿,很少出現拉黑漂的情況,如果浮漂被緩慢拉入水中,基本可以判定不是鯽魚,可能是鯉魚或其他魚蝦,如果浮漂不停地大幅度上下跳動,這是小魚在作怪,應不予理睬。
6.起魚:在釣中鯽魚後,不應馬上把魚提出水面,應把魚稍微斜拉,出窩,手臂再向上舉把魚拉出水面,這樣不僅避免起魚過程中驚擾窩中留魚,還延長了上魚時間。
三、傳統釣鯽提空竿「病」因:
1、漂墜配比不當。鯽魚屬底層魚,在正常氣候條件下,應當進行底釣。若漂大墜輕,鉤餌只能懸於某一水層,不但釣鯽無望,還會遭致小雜魚兇猛鬧鉤,墜使浮漂上下抖動頻繁,時而還會出現類似鯽魚咬鉤的假漂相。相反若漂小墜重,墜子躺臥水底,即使是鯽魚咬鉤,反映在漂相上,要比漂墜配比靈敏的漂相略有滯後。因此,在上述兩種情形下提竿,無疑會出現過多的空竿。對策:應使用1.5號強力細尼龍線,丸8號小鉤、輕墜、細尾小漂組成釣組。在出釣前,用水桶盛水調漂,通過增減鉛墜重量,達到空鉤(單鉤)輕觸水底,墜垂直懸於水中,浮漂尖端與水面平齊的要求。在實施垂釣中,根據個人愛好,浮漂可釣1~3目,只要按正確要領提竿,空竿現象就會明顯減少。
2、提竿時機不對。一般在下列情形下,可視為提竿時機不對;浮漂正在上送過程中;等待浮漂上送至橫臥時;浮漂上送下沈起伏動作大,基本上可以判斷系小雜魚鬧鉤時。在上述「時機」提竿,偶而也會上魚,但絕大數是空竿。對策:可用「停」、「沈」、「橫」三個字概括。「停」:鯽魚咬鉤多半為送漂,當浮漂上送至停頓時(魚已將鉤餌「吞牢」),應立即提竿。「沈」:當浮漂規範地上下點動幾下,隨即緩慢地沈入水中時,應立即提竿。「橫」:將鉤餌投入釣點,在下沈過程中,突然停止下沈,浮漂橫臥水面不動,或慢速、快速移動,可能是鯽魚或其他魚中途接餌,也應立即提竿。
3、掛鉤面餌過大。鯽魚尤其是小鯽,雖然嘴小,但卻很貪食。對那又香又甜的面餌,它們是不會輕易放過的。由於餌大嘴小,難以吸食,只好銜著餌的某一部位送漂或沈漂,提竿必空。對策:一次取黃豆大小的面坨掛入鉤尖(不要露出鉤尖),垂釣中,只要按正確要領提竿,不僅會減少空竿現象,還能達到大、小魚兼收的功效。 4、掛鉤面餌過硬。面餌的弱點之一,就是對鉤的穿透性較差,如面餌過硬,鉤的穿透性就會更差,即使魚已將鉤餌吸入口腔,提竿時,鉤餌會迅速從其口腔中滑脫出來,這樣能不出現空竿嗎?對策:用面料做釣餌時,應將配製的面團反復搓揉,使其彈性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其軟硬程度好比人的耳垂一樣柔軟。
5、掛鉤蚯蚓過粗。掛鉤蚯蚓太粗,鯽魚一般很難吸食進口腔,如同使用面餌過大的道理一樣,它只能銜餌的某一部位很規範地送漂或沈漂,提竿時一樣會出現空竿。對策:①出釣時要備足大、中、小各種尺寸的蚯蚓,便於因魚施餌。②要摸清釣場的魚情,根據魚的大小確定用餌量。如大魚多時,應相對用粗一些的蚯蚓掛鉤;如小魚多時,應用細紅蚯蚓掛鉤。③在去情況不明的新釣場垂釣時,堅持使用小紅蚯蚓掛鉤利多弊少。
6、掛鉤蚯蚓過長。使用長段或整條活蚯蚓掛鉤,鉤體兩端各留出一截(1~2厘米),這樣掛鉤目標大,加之〓在鉤體外蚓的蠕動,對誘魚吞餌效果明顯。這種掛鉤法,對在養殖魚池垂釣比較合適,但是,在小雜魚多、小鯽魚多、「滑」鯽多的野釣中,上述掛鉤就很難奏效。當在鉤體外的蚓體,不僅會遭到小雜魚的「哄搶」,還會被「滑」鯽、小鯽偷摘或用嘴叼著送漂,空竿現象接連不斷。對策:應使用粗細適宜的紅蚯蚓,鉤尖從其一端穿入,將整個鉤體包住,再從鉤尖外將多余的蚓體掐斷,保持鉤尖不外露為原則。
7、提竿用力過猛。鯽魚的嘴唇具有薄、脆的生理特征,因此,提竿用力過猛,很容易將其嘴唇拉豁,造成脫鉤跑魚。對策:持竿手手腕用適當的「爆發力」向上抖竿,使鉤將魚嘴刺牢,隨即繃緊釣線,有節奏地將魚牽領到岸邊起魚。
8、風線過於松弛。風線在水面上過於松弛,直接影響提竿時竿、線、鉤的聯動速度,就很難抓住那「一瞬」的時機,這是造成魚吐鉤、脫鉤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策:不論是使用長釣線(齊竿線)、中長釣線(占竿長70%),還是使用短釣線(占竿長50%),在垂釣中,均要通過調整持竿的高度,始終要保持風線在水面上基本牽直,堅持按正確要領提竿,就會避免人為的空竿現象。
此外,使用鉤型不當、鉤尖不銳及使用擬餌時不科學等,都是過多提空竿的原因。
四、野河釣鯽技巧:
鯽魚是一種溫和柔順的魚。俗稱「鯽姑娘」。生性膽小,甚為謹慎。膽小得連釣竿映在水裏的影子也害怕,謹慎得連看到鉤上的美食也要觀察再三才吞食。它喜歡在0.3~1.5米深的水草茂密的水域成群結夥地嬉戲、覓食和棲息,一年四季幾乎全都如此。
一般說,野河釣鯽要掌握三個字:小、細、靈;和六個優於:雙鉤優於單鉤、雙墜優於單墜、近釣優於遠釣、打窩守釣優於不打窩走釣、底釣優於浮釣、動優於靜。分述如下。
A、掌握三個字:小、細、靈
1.釣鯽的鉤要小。在野河釣鯽,有時偶然也會釣到幾條200克以上的大鯽魚,但大多數是50克以下的小鯽魚。魚小嘴也小,因此要選長柄小鉤,以便於摘鉤。
2.釣鯽的線要細。釣鯽魚的線要細,漁線細隱蔽性好,鯽魚不易發現,容易上鉤。應選用直徑0.15~0.20毫米的強力線。線的長度為竿為的1/2或1/3。長竿短線,鉤入窩時能垂直下落。
3.釣鯽的漂要靈。應選用風漂,漂體呈流線型,兩頭細尖顏色鮮艷、既要求靈敏又要求頭粗大(或球形),以便於觀察。
B、六個優於
1.雙鉤優於單鉤。有的釣友認為雙鉤容易掛草和纏繞,不愛用雙鉤,其實雙鉤的利大於弊。
利有四條:①雙鉤目標比單鉤增大一倍;②雙鉤一上一下,當河底有汙泥或爛草時,下鉤容易埋在裏面,還有上鉤,魚兒同樣能見到釣餌而咬鉤;③雙鉤可以掛兩個餌,一葷一素或兩葷兩素,或兩個不同色味的餌料,任魚兒挑選,愛吃那個吃那個;④雙鉤有時會有兩條魚同時咬鉤。可見,使用雙鉤是提高上魚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雙墜優於單墜。雙墜反應比單墜靈敏,能迅速及時地將魚兒咬鉤的信息傳遞到浮漂上,而且漂送得高,便於及時掌握提竿時機。方法是將墜分成兩部分,一大一小,大墜重量占4/5,小墜重量占1/5。下墜(小墜)距上鉤3厘米,上墜(大墜)距小墜為5厘米,組成懸墜底釣的組合(見圖),與臺釣的組合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3.近釣優於遠釣。漁諺說:「春釣灘」、「秋釣邊」,釣灘與釣邊都是指釣近。為什麼要釣近呢?因為岸邊水溫適宜,水草茂盛,餌料豐富,是魚兒的「安全港灣」。若釣遠就失去了上述有利的條件。
4.守釣優於走釣。野河垂釣,水面寬廣,魚兒稀少,活動範圍大,要使魚兒盡快聚攏起來,必須打窩。打3~4個窩子,耐心等魚進窩,堅持以守為主。並不是每個窩子都有魚,可能有1~2個窩子有魚,這時就要重點對有魚的窩子保窩,及時補餌,以使魚留在窩中。誘餌應是色香味俱全,由塊狀(豆餅塊)、粒狀(顆粒料和用曲酒浸泡過的大米、小米)和粉狀(炒香的玉米面)三者混合後,用釣場的水攪拌成團後打窩,效果顯著。如果垂釣者不打窩,拿著手竿到處去找魚,要找到魚的蹤跡,難度是很大的,故不宜采用此法。
5.底釣優於浮釣。野河垂釣都是野生魚類,多數為底層魚,中層魚較少,即使草魚、魴魚、翹嘴〓、黑魚等中上層魚,也吃底鉤。因此在野河垂釣要堅持以底釣為主。
6.動優於靜。這裏的動指的是使釣餌動起來,動態仿真。鯽魚的眼睛像青蛙的眼睛一樣,對靜止不動的物體幾乎視而不見,難以發現目標,對動的物體則極易發現,對可食的食物,就會馬上興奮起來。垂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當投鉤後,很久沒有動靜換餌時提起手竿的瞬間,鯽魚搶食而上鉤。因此在垂釣中必須經常不斷地(每隔2~3分鐘)提竿,上下或左右扯動10~20厘米,使釣餌在水中晃動,似蟲兒遊動,以便魚兒發現,誘其咬鉤。相反釣餌處於靜止不動狀態,上魚率就明顯地下降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