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周末去哪裏釣魚比較好?
我說的地方不知道你能不能找到,八公山區交警六大隊對面往安國液化氣公司馬路進去,有二家魚塘都不錯,一個叫「小西湖」一個叫「孔家魚塘」,進小路不久就能看到指示,應該你能找到。
山東名吃 春秋戰國時期,具有浪漫精神的齊國和喜歡繼承傳統的魯國二雄並立山東。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滲透,對山東的浸染和影響至今不減。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多樣的民俗風情決定了山東和其他地域有一些不同。中國四大菜系中的魯菜,就是這些不同中的一種,但魯菜似乎並不能含括山東大地上的奇珍異味。到山東各地走走,哪一個地方差不多都能拿出自己的絕活讓你品嘗。在這裏,我們把山東各地的名吃集中起來,先吊吊你的胃口。哪一些能吸引你呢? 滿漢全席。這是過去孔府招待皇帝才置辦的宴席。菜有196道,餐具404件,全是名菜佳肴,其做法、上法、吃法有頗多講究。魚翅四大件。孔府名菜。開始先上四個幹果、四個鮮果八個盤;爾後上大件魚翅,跟兩個炒菜行件;第二個大件是鴨子大件,跟兩個海味行件;第三個大件是鮭魚大件,跟兩個素口淡菜行件;第四個大件為甘甜大件,如蘋果罐子,跟兩個行菜,如冰糖銀耳、糖炸魚排等。大件之後,上兩盤點心,一甜一鹹。接著再上四個瓷鼓子的飯菜。如果上一品鍋,可以代替四個瓷鼓子,因為鍋內有四樣菜:白松雞、南煎丸子加油菜、栗子燒白菜、燒什錦鵝脖。再後上四個素菜,緊跟四碟小菜。最後上面食。 海參三大件。孔府名菜。先上八盤幹鮮果,然後上海參大件。第二、第三個大件是神仙鴨子、花籃鱖魚(俗稱花鯽魚)或詩禮銀杏。每個大件也要跟兩個行菜,如活蝦、炸溜魚、三鮮湯等。飯菜仍是四個,如元寶肉、黃燜雞等,四季往往有別,秋天是菊花火鍋,兩個火鍋一葷一素,冬天是雜燴火鍋、什錦火鍋或一品鍋。 黃河刀魚。黃河入海口有句漁諺:麥稍黃,刀魚長。黃河刀魚屬於鳀科,又叫茅刀魚,小的六、七寸,大的一尺多長,身薄色亮,細鱗小肚,吻短圓突,像一口尖刀。它們有時遊到海裏,有時又遊到河裏。其脂肪豐厚,且肉質細嫩,烹調無需多少佐料,肉味香美。民間習慣以單餅卷食。 福山傳統名菜。魯菜。30年代吉升官的菜最具代表性,常行菜有60多道。有雪花丸子、糟溜魚片、溜蝦仁、燒蠣黃、全家福、蝦子海參、焙大蝦、三不粘等。 托板豆腐。臨清運河名吃。講究水汪,筋道。切成骨牌大小的長方塊,放在一塊木板上,把嘴湊上去吃。 德州扒雞。全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成品雞趁熱一抖,骨肉立馬分離,吃起來鮮嫩松軟,清香不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行銷全國各地。 黃河鯉魚。濟南名菜。其中糖醋黃河鯉魚歷來被譽為山東名菜之首。另外還有棒子魚、紅燒魚、幹燒魚、瓦塊魚等做法。 黃家烤肉。濟南名菜。相傳是明末章丘黃家灣一個姓黃的人用整只豬烤製而成的一種名吃。皮酥、肉嫩,味清香,肥而不膩。單吃鮮香可口,若燴以白菜、豆腐則更具風味。現在,濟南異香齋專門製作。 九轉大腸。濟南名菜。清光緒年間由九華樓酒樓首創。店主開九處店鋪,均以九字冠鋪名之首。有一次烹燒大腸上桌,客人食之叫絕,贈名九轉大腸。此菜名聲漸高,後成了魯菜中紅燒菜的代表。 宮保雞丁。濟南名菜。保,不是煲,也不是爆。這裏面有個典故,清代山東巡撫丁寶禎曾被賜封為太子太保,簡稱宮保。他最喜歡家廚周進臣、劉桂祥等人烹製的炒雞丁,每宴必用此菜待客,一時享譽天下,得名宮保雞丁。 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白菜,又叫城白菜,因為顏色光潔,白中透出淡黃,酷似象牙顏色,又稱象牙白。體大,心實,清脆。 泰山豆腐,用小石磨推沫,用泰山水成漿,經過多道工序的細心製作,其特點無苦味,無澀味,細嫩如玉似脂。 泰山水,清甜爽口,無雜質,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 呱嗒子。也叫牛舌頭,是濟南回民獨有的手藝,又薄又脆,形如牛舌頭,有鹹、甜兩種。 孔府糕點。由專門技師製作,技藝世代相傳,明、清時公認超過北京名點。分內用、外用兩大類。 芙蓉百花鮑。煙臺名吃。在被稱為海味之冠的鮑魚中,以煙臺長山列島出產的盤大鮑魚最為名貴。芙蓉百花鮑,就是用此類鮑魚加上雞牙子肉、肥肉、雞蛋清等製成的一道名菜,選料講究,造型美觀,湯汁清澈,鮮嫩可口。 玉堂醬菜。濟寧名特醬菜。清代姑蘇人戴玉堂,用南方技術生產北方風味醬菜,一時被譽為京省馳名、譽壓江南。主菜有包瓜、磨茄等。 清燉開淩梭。沾化名吃。用當地越冬梭魚,去鱗清汆,再用旺火燉熟,味道鮮美無比。 朝天鍋。濰坊名吃,始於清初,因露天設攤,鍋無蓋,故曰:朝天鍋。將母雞和豬的腸肚一起煮。熱肉湯加上香菜、蔥花、醬油,每人一碗。腸肚切好卷入餅中,就湯吃。 臨朐全羊宴。已有200年的歷史。用當地山羊,做成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溜羊茸、醬羊排、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燴天花、鹵羊肝、炒腰花等。重頭菜要數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上菜的順序為:先上糖、鹽、醬、醋、大蔥、胡椒面,再依次上冷盤、拼盤、熱菜。 杠子頭。濰坊有名的硬面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杠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煙臺燜子。傳統名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上等地瓜粉團製成燜子,涼透後切成小方丁,下鍋兩面煎至發黃,鏟入盤內,澆上麻醬、蒜泥等佐料,熱脆、香辣,風味獨特。 京冬菜。日照名特醬菜。用當地產的大白菜悶製而成。始創於清鹹豐年間。裝在壇中,可保存三年。它既能作平日餐桌上的小菜,又可當魚湯、蛋湯的佐料。 生嗆梭子蟹。萊州灣盛產三疣梭子蟹,汛期一年分麥黃蟹和豆黃蟹兩次。秋天,先煮好腌蟹子用的湯水,冷卻後,裝進壇子裏,再將活蟹子放入湯中,讓其飽飲腹中。然後封壇20天,開壇即可食。 豬耳朵面。文登、乳山名吃。分別和麥面及薯面,用麥面包薯面,搟薄餅,切成面條,兩層白夾一層黑。煮熟澆上海味鹵汁。 八寶豆豉。臨沂名特醬菜。清道光年間由唯一齋醬園研製。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鮮花椒、紫蘇葉、香油、白酒等放在壇中,發酵而成,故稱八寶。第一年在茄子收獲季節配料裝罐,發酵10-12個月,第二年中秋開罐,此時豆粒光澤黑亮,香氣醉人。 媳婦餅。文登名吃。主要原料:白面、雞蛋、豬油、白糖,餅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長勁。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帶到婆家送給新郎的體己幹糧,俗稱媳婦餅。 盛家火燒。榮成風味小吃。講究三把火就得熟,故又名三把火火燒。剛出爐的火燒,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中透黃,層次分明。吃時不粘口,不噎人,吃過之後不覺得口幹。 糝。音san,古沂州(今臨沂)風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禮記·內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今日臨沂,糝這種吃食非常流行,多用雞肉(或牛、羊肉)和麥仁、面粉、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醬醋等原料,經多道工序製成,湯稠味濃,講究熱、辣、香、肥,無論在街邊小攤還是在大酒店裏都能喝上。 漁家飯。長島飯食。主要有:大魚餃子、魚包子、鮮魚面、魚味糊糊湯、海菜、夾子、海菜湯、海膽湯、海兔醬、牛毛菜等。作漁家遊,可一享口福。 起糕。文登、乳山名吃。把薯面放於瓦盆中,細細灑水,反復攪拌,和勻後放鍋內大火蒸,切成方塊吃。由於太好吃,吃得快,容易噎人,故又稱噎煞狗。一般要配著稀飯食用。 吉祥長壽。微山湖名吃。用湖雞與湖產甲魚為主料烹製而成。野味十足。 福山大面。又稱拉面、抻面、摔面。面條分扁圓兩大類,十幾種,面品也分常行面、特製面兩大類十幾種。佐料和調味,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且豐富多味。從前吃福山大面用的是沙碗,據說這樣吃不改味。 棗旮旯。濟南傳統食品。烤爐上擺鵝卵石製成的一種棗泥餅,樣子凸凹不平,味道香甜可口,據說本來叫棗疙瘩,後傳為棗旮旯。 谷香村排骨面。青島名吃。具有70多年的歷史,其排骨面、熏魚面和蝦仁面最為著名。分為海鮮、肉類、素菜三大系列。久泡不軟,湯鮮味醇。 把子肉幹飯。濟南小吃。選取有肥有瘦的豬肉,切成長條,用麻繩捆成一把,煮好,再放在醬油中燉。白米飯澆肉湯,把子肉下飯。 紅綠八寶飯。八寶飯本來是泰安民間的節日食品,據傳自乾隆喜歡上了以後,開始聞名。現在的八寶飯,主要以江米為主料,加紅棗等十幾種配料製成。 滕州大煎餅。講究味正,不能發酸。餅又大又厚,每斤才稱四個。方言稱碾擰。 南陽燒野鴨。微山湖南陽鎮名吃。用當地產的野鴨烤製。特點是:香、嫩、鮮、酥。舊時客商為吃南陽野鴨,常常百裏奔波,夜泊湖中。 鍋子餅。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此餅乃清末西關一邢姓店家製作,又稱邢家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製陷,卷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 吊爐燒餅。高青縣著名面食。主料:面粉,配料:芝麻、麻汁、花椒、鹽。上竈為反扣的鐵鍋,下竈為盤好的鐺鍋。把餅放在鐺鍋中,用上下竈中的木炭火烘烤,外酥裏焦,堪稱美味。 周村薄酥燒餅。這種燒餅的特點在於薄上,黃燦燦的圓餅上,粘滿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分甜、鹹兩種。現在到周村,可參觀製餅技藝表演。 捶藕。錦秋湖名吃。七月以後,取幹凈嫩藕,用荷葉包好,拿拳頭輕捶,加上白糖,以蓮梗作箸,作管,食之,吸之,一身清香,數日不散。 斷鱔。錦秋湖名吃。又叫蒲芯燉鱔魚。用草木灰去掉鱔魚粘液,去除內物,小錘碎骨,切塊,油炸,加湖水,加蒲菜芯等佐料,文火燉熟。此吃法已流傳數百年。 濰坊和樂。和樂又叫饸饹,一種古老的面食,賈思勰和蒲松齡都曾描述過。濰坊和樂用面粉加澱粉製成,長且韌,不易斷,鄉間多以此祝壽。出鍋後,配上雞鴨肉鹵和憨肉一同吃。 七珍煮羹。威海名吃。湯白,純系山中野珍,有七彩之色,堪為湯中佳品。據傳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於金大定十六年來到昆崳山南麓的聖經山,收下了七位弟子,後稱北七真人。七真人每人愛吃的一種山珍,傳入民間,七種山珍放在一起煮,即為七珍煮羹。 博山酥鍋。博山民間傳統名吃。傳說是清朝初年顏神鎮一位叫蘇小妹的女子首先製作的,故叫蘇鍋。又因用醋較多,以魚酥、肉爛為主要特征,且蘇與酥諧音,故名:博山酥鍋。用料是雞、鴨、魚、肉、海帶、白菜、藕等,可任意增減。現在酥鍋已發展到淄博各地的賓館、飯店,成為冬季的時令佳肴。 臨清進京腐乳。系臨清濟美醬園的傳統產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濟美醬園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進京腐乳選用當年優質大豆為原料,經浸泡、過濾、煮漿等十幾道工序製成。 魏氏熏雞。聊城北關魏永泰於嘉慶十五年創製,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熏製的扒雞,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藥香濃,存一年不變質。老舍先生譽其為鐵公雞。 山亭羊肉湯。棗莊名吃。以其獨特的風味,被譽為魯南第一湯。其特點是:湯白、味鮮、無膻味、肉質滑嫩。 臺兒莊張家狗肉。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選用十幾種名貴佐料,配以百年老湯,香而不膩,爛而不散,鮮美可口,色味俱佳。 保店驢肉。德州名吃。民間有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的傳說。嚴格按傳統方法製作,瘦而不柴,肉質鮮美。 小紅樓牛肉灌湯包。青島名吃。有60年的歷史,松軟筋道,肉鮮多湯,鮮而不膩。 武定府醬菜。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清代成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菜之稱。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有山珍海味好伴侶之譽。 東營肴驢肉。剛出鍋的肴驢肉呈紫紅色,內外一致。肉質硬實但易咀嚼,味道濃香卻不油膩。湯中含有中藥,夏天不易招蟲,不易變質。 長城三鮮水餃。青島名吃。餡心材料隨季節變化,著名的品種有海參蝦餃、鮁魚水餃,保持了海鮮的原汁原味,鮮美滑 曹縣燒牛肉。菏澤名吃。由特殊工藝製成,味道獨特。早在民國時期,曹縣燒牛肉就享譽海內了。 單縣羊肉湯。製作精細,調料齊全,色澤光亮(呈乳白色),不膻不腥不膩。現在,風靡全國各地。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