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就是魚兒在水面活躍激起浪花,一般釣友稱之為打水。不同的魚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有打水的觀測,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有的是因為活躍、有的是因為產卵、有的是因為換氣、有的是因為嬉戲。

看魚兒打水的情況選擇目標魚和作釣方法是野釣很重要的一項技能,運用得好的話你對魚情了然於胸,從而能大幅提升你的野釣漁獲。不管魚兒因為什麽原因打水,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首先這裏有魚才會在這裏打水。

今天蓑笠哥就來分享一下自己這方面的經驗,很多次觀測到打水情況之後很快就有所收獲,就前幾天發現魚兒在岸邊的草邊打水,掛了一條蚯蚓放在那裏,沒有十分鐘就上了一條大鯽魚。還有多次野釣看到鰱鱅打水換釣鰱鱅收獲不錯,也聽到黑魚打水過去幾分鐘就上一條,總之這個技能對你的幫助很大。

先來看看不同魚兒打水的動靜

鯽魚;一般是尾巴拍一下水面,你發現的時候一般都看不到魚也看不到尾巴了,聲音不大但是浪有點兒大,它是從水底沖起來頭先碰到水面但是不露出來然後立馬返回尾巴拍打一下,通常出現在草邊,沒有草的水庫淺灘上面也經常會出現。

鯉魚;很好發現,我們野釣看到魚打水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鯉魚,他們一般會躍出水面或者整個尾巴露出來,拍打的聲音很大動靜也很大,通常你都能直接看到是鯉魚的尾巴。

白鰱;一般會露出背鰭或者尾鰭,動靜不是很大基本上沒有什麽聲音,但是看到的顏色很淡有時候一點兒灰色,多次打水代表有魚群在附近,不過如果受驚之後會躍出水面,你看到這種情況就不要想著釣了,早跑了。

鱅魚;和白鰱很像,露背鰭出來一模一樣但是背部是黑色的且帶點兒三角,有時候尾巴會露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出來但沒有觀測到全部露出來。

黃尾;也是很好觀測的,打水和白鰱相似,但是背鰭和尾巴都能分辨出來是黃色的很好辨認,黃尾打水有時候一次好幾條,成群結隊覓食。但打水的時候一旦受驚就會逃之夭夭,基本上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再釣得到。

青魚;露背鰭出來,有時候會露出四分之一,黑色圓圓的很好辨認且打水的都是大青魚,小青魚不打水。在春季青魚打水頗為猛烈,有時候直接炸水,很大的動靜能嚇人一跳。天氣很熱的時候會在水面遊弋,這種情況下就在這附近重窩有一定的概率釣得到。

草魚;和青魚相似,有時候也會露出頭來有時候露一點嘴巴,夏秋兩季在比較熱的天氣會三兩條一起在水面遊弋,這種時候比較好釣,因為它到水面遊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觀察哪裏有草可以吃。

鯪魚;和鯽魚類似,動靜很小,但一般只有小鯪魚打水,大鯪魚一般不怎麽打水,鯪魚打水的時候代表很活躍很好釣。

黑魚;一般不打水,它們是獵食者,需要潛伏靠近獵物,所以盡可能少的弄出動靜,但是它們在覓食的時候會發出暴口的聲音且一般不會離暴口聲音太遠,我不記得有多少次聽到暴口的聲音後面過去就釣到黑魚了。

鯽魚打水很好區分

可能會有釣友覺得:不就是打水嗎,看到它打水不一定釣得起來啊?確實如此,你可能永遠釣不到那條打水的魚,但是你觀測魚兒打水能讓你明白很多事情:

魚兒活躍深度;比如今天你在一片水域連續在淺灘觀測到鯽魚打水,那麽代表今天鯽魚在淺灘活躍,那麽我們可以選擇去釣淺一些的地方,雖然說不一定百分百上魚,但概率至少要比深水高很多。我個人一般到釣點都會問相熟的釣友,有沒有看到魚兒打水在哪裏,然後大概判斷一下。

判斷大概的範圍;頻繁打水的地方肯定是魚兒活躍的地點,有時候我們釣的地方都差不多深,那麽打水多的地方魚兒密度一定要比別的地方高。總的來說上面所說的這幾種魚都遵循這一規律,尤其是鯽魚和鯉魚。

判斷對象魚;不同的天氣活躍的對象魚是不同的,對應的做窩方法、線組大小、調漂方法、餌料都是略有差異的。所以,你要是知道今天什麽對象魚活躍,那麽對你的漁獲一定會有幫助。

判斷魚兒水層;底層魚一般是不倒上層來的,如果底層魚頻繁打水,那麽可能代表它們今天不會下底覓食,所以可以早作打算更換目標魚。

黃尾打水很好觀測

一般正常情況下來講,你野釣選擇打水最頻繁的地方和魚種大概率不會走空,如果人少窩子打得少的話爆護也並非不可能。即使是你已經打好窩子了,那麽再換到打水頻繁的地方去那麽也來得及,野釣就不要怕麻煩,不發窩的窩子可能會一直不發窩,但是頻繁打水的地方發窩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有一點值得留意:魚兒產卵的時候會頻繁打水,尤其是鯽魚和鯉魚在早春(長江流域)、暮冬(珠江流域)、仲春(北方)的草邊上,這種情況下打水的動靜特別大甚至會沖到草上面去,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好釣也不建議去釣

再有一點就是:在魚兒打水的地方,你做窩的話就不要用糠餅、菜籽餅、花生餅這種東西了,因為動靜太大會驚魚,推薦你使用幹散打窩或者直接抽窩。

鯉魚跳出水面

我是蓑笠哥,願爆護與你同在!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