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餌料的更換時間之前需要了解春季的氣象學及鯽魚的活動特點。

溫度連續5天達到10攝氏度及以上便可認為春天的到來,習慣上我們將春天分為早春、仲春、晚春三個階段。

早春:大致在農歷的正月、陽歷二月左右,與冬季銜接,溫度與冬季相似,魚兒仍處在冬眠狀態。

仲春:大致是農歷的二月、陽歷三月左右,與早春相連,溫度略有回升,緩慢並且不穩定,乍寒乍暖,魚兒處在半冬眠狀態,吸食欲不強,偶爾活動活動,但範圍很小。

晚春:大致是農歷的三月、陽歷四月左右,與仲春相連,溫度回升較快,日夜溫差大,雨水增多,魚兒開始活動、甩籽,範圍有所擴大,吸食欲望逐步增強。

據以上春季的特點及鯽魚的活動規律,可以大致推斷出更換餌料的時間,應當為三月底或者四月初。當然因為在地理位置上東西經有區別、南北緯存差異,時間上或早或晚。觀察出釣的近幾天的溫度、氣壓、風向、雨水等等的客觀外部因素後便可自行確定餌料的更換時間段了。筆者在本地三月上旬便已經更換餌料了,效果初顯。

在作釣資源較好、外部環境因素可行、出釣安全、水質優良的前提下,便可以更換餌料進行垂釣了。關於換餌後的一些垂釣技巧,的確與冬季有所差異,通過不少實戰檢驗,現分享給大家,望與眾釣友共同探討,釣無定法,不足之處敬請糾正,留言。

窩點的選擇:一是避免老釣位、老釣點。這些窩點的鯽魚久而久之對於餌料、窩料的狀態、味型、吸食時間段和規律早已習慣,無口、猾魚、糗魚的出現會令你大失所望。二是有草釣無草,無草釣有草。水草太密太深時找一片無草區或者稀疏區。無草區則找一株草、或者枯樹枝枯稭桿旁也可,不掛鉤、好操作就行。

手竿的選擇:春季鯽魚的活躍度和掙紮能力還沒恢復到正常水準,選擇手竿時,調性在37~28之間即可。長度則依作釣水面作選擇。

浮漂的選擇:依個人看漂習慣和作釣水面大小、深淺作選擇。在不影響觀漂抓口的前提下選擇細長尾、醒目長短尾均可。

鉤型的選擇:換餌後的鉤型應以無刺鉤為主流,不僅卸魚方便,而且還能減少對人、魚的深度傷害。鉤型大小則依魚體的大小作選擇,2~4號無刺鉤可作選項。

線組的選擇:傳統的經驗是小鉤細線,能細則細。一是春天的魚口輕、弱。二是大線組能衰減吃口信號的傳輸,漂相上不明顯。三是有擋口的嫌疑。其實這種選擇是在理想的水域中作釣。在自然水域中,水草、樹枝、石塊等等均存在掛鉤掛魚的可能,主線過細、主子線近號,均可能造成傷線、丟漂、跑魚的遺憾。實際中筆者根據魚體大小、作釣環境靈活采用線組,比如0.8x0.4,1.0x0.6,1.2x0.8等等,避免斷主線、丟漂的可能

餌料的味型:春季的溫度較低,原則上大多數經驗認為應以大紅、濃腥為主。實際上這還得看作釣的水域及魚類的吸食特點。經常觀顧的老釣點,出釣一些人紮堆的紅釣點,養成了魚兒大葷大腥的重口味,這都是我們先入為主的改變了魚的口味。人跡少的一些水域,則可開製簡單味型的餌料就足以令其開口,畢竟這些餌料的誘惑力遠遠強於水中的天然食物。三月換餌後均以香型為主,出釣多次感覺良好。

餌料的狀態:靜水中作釣,餌團開製成拉餌狀,要求餌團軟、粘,入水霧化完成後鉤上有殘餌,也能誘魚吸食,避免死餌、僵餌的出現。

釣靈釣鈍的問題:使用餌料釣靈與釣鈍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眾說紛紜,各有千秋。個人多年垂釣經驗,在野外靜水作釣,以釣靈為主,並且雙餌離底,屬極靈狀態。下餌離底多少,則根據水底的水草、障礙物、淤泥醬層等等來確定。平常無掛底時也離底5cm左右。一是確保上下餌有足夠的空間霧化、散落,二是確保餌料的邊誘邊釣作用,既能聚窩又能誘魚吸餌。
某些特殊魚情,比如小離底時,浮漂信號紊亂,假信號多,有吃口打不準,這表明窩區周圍魚口較多較亂,蹭線的,搶餌的,造成了很多虛假漂相,這時需打開鉛座上方太空豆,上推漂座,將雙餌、雙子線、8字環,鉛皮躺於水底,極鈍狀態釣滑鉛、抓死口。再比如通過一段時間作釣後,頂漂、漂入不了水、截口、掛魚的多,表明魚層已上浮,雙餌在魚層下方,這時需調整釣層,下推漂座,直至找到魚層為止。正常時漂相以下頓、黑漂、下頓後又黑漂為主要漂相。

誘逗的問題:配合窩料初期聚窩誘魚時,大餌團高頻率快拉快抽快逗,促使入水之餌快速剝落、霧化,短時間之內快速形成窩區。魚口正常後,減小餌團大小,適時誘逗,能起到很好的誘魚效果。

魚獲建議各位釣友留大放小,保護淡水魚資源,為大家垂釣道路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