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登山家對阿爾卑斯攀登的評價
“在阿爾卑斯環境裏面,有二種不同的危險,第一是在路在線的危險──天險,像落石、不良巖質、極差的雪況、冰河裂隙、墜落的雪橋、冰雹、冰崖以及雪崩,壞天氣加上大風、大霧、大雷雨等等。 再來是攀登者個人的危險──人險,譬如他的能力以及他的判斷力,對阿爾卑斯冬季來說,每人需要有嚴格的訓練,除了在攀巖和攀冰上所做的訓練之外,攀登者必須要納入長距離的肺活力訓練,意思就是說一整天運動量最少在6-8小時左右……在上路線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天氣狀況,尤其是最近的24-48小時。” ---《極限阿爾卑斯1999》馬克 圖萊特。 “當登山家到喜瑪拉雅山脈時,攀登路線開始變得更復雜,以及在後勤上需要更多的資源補足。所以之前所習慣的技術,也就是說,一離開地面開始,除了你能夠背的之外,不帶多余的東西。並且利用自己跟其它繩伴的技巧上去,除了對高手之外,這種方式沒有辦法在喜瑪拉雅方面進行,所以已經架好的每一個固定點,後續營,多余的氧氣,以及夏爾巴的資源,開始變成這邊的常態方式。現在的變化,看到許多人用大巖壁的方式來爬高山的墻,譬如說架固定繩,利用活動的吊床,以及吊上百英磅的上百公斤的裝備,上去墻壁。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攀登者利用最少的裝備,爬他們能夠爬最難的路線。” ---梅思納爾2001年的新書《大巖壁,從艾克北壁到喜瑪拉雅》 “決心能夠帶一個攀登者去他所要去的地方,然後活著回來。” --- Gaston Rebuffat首位成功攀登歐洲六大北壁者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