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沽」來歷的傳說
天津舊時的別名又叫津門、津沽、沽上。稱津門是因為明朝初年設軍事衛戍之地天津衛,它正處京畿門戶,所以叫“津門”。又因天津古時名直沽,所以設天津衛之後,也稱津沽。而津沽、沽上的名稱更與河流的名稱有關。沽是一條古河名。沽河故道在今通縣以東,並有東西之分。東沽河即今潮白河、薊運河等,西古河即今北運河、海河。所以沿沽河兩岸的村莊名稱多帶有沽字,像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塘沽、漢沽等。天津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說。實際上不只這麽多。如果把天津、寧河、寶坻、薊縣、玉田、豐潤諸縣叫沽的地方加起來,共有81個沽。
為什麽有這麽多的沽,還有一段傳說呢!古時海河一帶的居民以打魚、割草、熬鹽、販鹽為生,收稅的官員很少來到這裏。到了漢朝,這裏已變成人煙稠密、繁榮、富庶之地。朝廷開始重視海鹽生產,征收鹽稅,就在當時渤海郡章武縣的大直沽設置鹽官署,欽命鹽官長坐收鹽稅。那時實行包稅製度,超征部分,全歸鹽官長自有。鹽官長帶的千余兵卒,分駐沽水兩岸,海河上下。不分鹽戶、漁民或種地、割草的人普遍受到勒索、威逼,甚至坐監獄或被打死。
不義之財發不得。有一年鹽官長突然得了大病,背上長了個碗大的疔瘡,疼得鉆心。侍衛們又是求醫問藥,又是請術士巫婆設壇作法,也不見好轉。一天夜裏鹽官長做夢:他被兩個公差抓進一座宮殿裏,金甲力士踢得他跪倒在地。只見殿上坐著一位白胡子老人,手持大錘,怒容滿面。老人說:“我乃古水真君,自從來到這裏,萬民康樂。想不到,你這賊子敢逞淫威殘害生靈,罪大惡極!”鹽官長狡辯,老人舉錘便朝鹽官長背上瘡口打去。疼得鹽官長求饒。第二天夜裏,鹽官長又做同樣受審的夢,因他打死、逼死的百姓數千,要把他斬首,嚇得鹽官長哭叫驚醒。
侍衛們請術士來給鹽官長圓夢。術士說:“古水二字合為沽字,古水真君乃是沽水的水神。想求寬恕,只有祈禱悔罪。”鹽官長忙問:“如何悔罪?”術士想了想說:“免除沽水一帶捐稅服役,叫百姓安生,神人自會寬恕。”鹽官長忙點頭稱是,馬上吩咐差役,供起古水真君牌位,早晚焚香拜祝。又貼出告示,沽水兩岸的村莊和以“沽”為名的村莊定為免稅區。告示一出,被豁免的村莊當然高興。其它村莊,一聽說叫“沽”的村子可以免稅,也一陣風似的把村名改成了“沽”紛紛呈報,請求免稅。不到一年,呈報備案的竟達80多沽。據說當時不論肩挑、船載的任何物資,只要插上某某沽的白旗,就能暢通無阻。鹽官長一看,叫沽的村莊太多,如果都改為沽,稅收就沒有了,才又出了一張告示,再不許以沽取村名。
後來這些帶有沽的村莊,有的成了市區,有的與其它村莊合並,改名,也就難以說清有多少沽了。然而天津的別名“津沽”、“沽上”還常有人沿用。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