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青島沙子口中心漁港和南山水產品市場,發現剛剛開海而且天氣不錯,但漁民的生意卻不好做 ,甚至竟有漁民到市場上買魚。“現在近海十裏都沒魚了,要想打條大魚,就像找大熊貓一樣……”一位漁民在魚市上感嘆道,並稱自己近10年的捕魚經歷見證了漁民們的收成逐年減少,也親歷了大黃花、刀魚的銷聲匿跡。記者日前針對近海無魚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多方位調查。
  探市場
  剛剛開了海,漁民反到魚市來買魚
  不少漁民不願再下海
  2月22日是二月初一,記者在南山水產品市場發現一位漁民來買魚。漁民王師傅告訴記者,他是沙子口姜哥莊的。雖說龍擡頭一過,打魚的好時機來了,可是他卻不願再下海了。王師傅告訴記者,他現在吃魚都到大集上買。“這也不算出乎意料,我這幾年出海的行情一年不如一年。10年前能打到很多品種,可現在好多都碰不上了。”
  經過詢問,王師傅給記者列出了他的“捕魚表”。以他12馬力的小型漁船為例,一般也就跑出個七八海裏。他在沙子口當漁民一幹就是13年,10年前,出一趟海能打二三百斤魚,什麼魚都有,其中不乏大黃花和鯧魚,一年賺個三四萬元沒問題。從2004年開始,海邊工業、生活汙水增多,近海的水質慢慢變差,魚開始“捉迷藏”,但還是有個100多斤保底。到了2006年,隨著本地捕撈過度和浙江、江蘇的漁民來“搶魚”,收成銳減,有時候都不保本。而且從這個時候開始,青島本地的野生刀魚慢慢絕跡了 。到了最近兩年,王師傅和他的夥計們不願意再下海了。夜裏辛苦出海,通常下午回來只有三五十斤的收成。其中多數是雜魚和小魚,最多能賣個四五百塊。再加上柴油不斷漲價,雇人的人工費也漲到200元/天,已經入不敷出。
  市民有錢難買新鮮魚
  22日上午10點,記者在南山水產品市場發現,不少市民都在抱怨買不到新鮮魚。“出了正月,年算是過完了。買條新鮮的大黃花魚,想和孩子回家聚餐。結果問了一圈,野生黃花魚基本沒有,要不就是養殖的小黃花。想買條鯧魚,發現都是年前凍下的。”家住湛山小區的王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
  記者在水產品市場轉了一圈,行情還真如王先生所言,想買魚的人不少,可魚還真不多。不少水產店的老板,都告訴記者,“我們這沒魚,除了海蠣子、扇貝等小海鮮,還有一些活的淡水魚,你去冷凍專櫃看看吧。”
  市場上一半是南方魚
  “不光是漁民的生意不好做,過完春節,我們的壓力也很大。”海江水產店的孫老板無奈地說道,現在的魚大部分還是年前凍的,而漁民又都不願意下海,大批出海一般得到農歷二月初二以後,行情能逐漸開始好轉。現在市面上一半以上的魚是南方來的。一般市場上養殖的黃花和鱸魚產自江蘇,紅加吉魚則是大連送來的,島城本地的海鮮幾乎沒有。
  孫老板介紹說,“比如南方的金鯧,口感和價格跟咱們這的鯧魚都差一大截。可現狀是魚太少,不得不依賴南方。春節一過,南方的很多魚販不過來送魚了,島城魚市就出現了短暫的斷層。節後剩下的凍魚不是很新鮮,現在鯧魚80元一斤,鴉片魚40元一斤,小偏口20元一斤,貨少,價格反而漲了。唯獨蛤蜊等小海鮮沒怎麼漲價,因為都是養殖的,不用考慮這些因素。”
  探海邊
  成本增加不少,很多漁民不願再下海
  大集:魚子魚孫被推上餐桌
  在一個攤位上,擺出的小偏口魚還沒有巴掌大,“20元一斤,絕對新鮮。”還有一些攤位正在兜售所謂的海捕蝦,但個頭不過3~4厘米,看著著實讓人心疼。近海沒了魚,難道“絕戶網”開禁了?但漁民們都表示有苦衷,“這樣不地道,但大家也管不了太多。不打點魚蝦回來,油錢都賺不回來。”眼看大集上生意挺冷清,記者隨後采訪了十幾位漁民。談到“絕戶網”,他們都有一肚子的話。過去的買賣如何好幹,現在再下海如何艱難,成了他們最多的抱怨。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光是海裏沒魚,現在近海沿岸有海冰,不少船也被“釘”住了。“過兩天天氣暖和了,下海的肯定就多了。”漁民說 。
  漁民:不用“絕戶網”就沒魚可捕
  2月16日下午1點30分,記者來到沙子口中心漁港。碼頭不小,漁民不多。其中八成漁船在碼頭停靠,並未出海作業。好不容易趕上劉師傅靠岸停船,記者便走上前去想看看收成咋樣。“運氣不咋樣,就撈了些蝦還有點雜魚,估計剛能保本。”記者說明來意,希望老劉能給說說過去捕魚是怎樣一個場景。他一邊收拾著網具,一邊對記者說 ,“現在捕不到魚,也不是我一家。魚的總量少了。八九年前網扣都在5厘米以上,不像現在,只有一兩厘米。出一次海,忙活一天就能魚蝦滿倉。可我這次,總共加起來能有個30來斤?”
  “以前打魚不用愁沒魚。近海打不到魚,也就是這幾年才出現的問題。過去汙染少,魚的繁殖能力強。而且捕撈手段也不像現在這樣先進。網的魚都是自然長成的大魚,就談不上過度捕撈和‘絕戶網’的問題。”劉師傅給記者分析,據他出海的經驗,想打 10厘米以上的魚,現在得跑出個10海裏去。可現在這油錢,比10年前也足足漲了10倍。“小船成本小,還好保本。柴油已經漲到了7000多元一噸,不說人工費,這高額的油費和不成比例的收獲,讓很多大型漁船只能改成收購魚。盡管如此,一些大船還是賺不回成本,只好閑置下來。”
  如今,海冰消融,漁民們下海掃去了屏障。可 21日記者聯系到幾位漁民,他們表示下海只是成為了一種習慣。碼頭上,漁民老張點了根煙,和記者慢慢聊了起來,現在魚少,可人工費不少。像他這樣能坐兩到三個人的小船,至少得雇一個幫忙的工人。一天最少200塊,一個月要3000~4000塊,還得管吃住。由於小船是開到海裏等魚,不像大船開一路捕一路,而且還在海上收購魚,這小漁船就更沒買賣做了。趕上運氣不好,根本沒法保本。老張給記者算了筆賬,“就算一個月只出10天海,工錢就是2000塊。大船跑得遠,收的魚有時多有時少,因此成本不好說 。可小船馬力不夠,跑出去20海裏就了不得了。現實是這個範圍內的魚蝦已經快捕完了 ,網上來的全是魚子魚孫。有一次我出了一天海,一共才賣了190多塊錢,回不了本,心裏真急,繼續網小魚小蝦心裏更急。”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