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號有虞氏。據記載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菏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民眾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出面調解。他沿著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饑,很快平息當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產力還非常落後,人們以漁獵為主要謀生手段。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取食物,這與現在的娛樂性垂釣是完全不同的。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姜太公釣魚,歷史上確有其事。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尚在渭水釣魚,實際上是在等待個人的發展時機。自遇到周文王,他從此放下釣竿,輔佐文王和武帝,打敗紂王,成為一代名臣。
  周穆王: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姬滿在東征途中,常在戰鬥間隙抽空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攻打因氏國時,得空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木。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拜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當然已遠遠不是為了獲取食物,而是消遣娛樂了。
  屈原:春秋戰國時期楚左徒(僅次於宰相官職)。楚襄王時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在放逐期間,屈原曾垂釣於資水,至今湖南桃江縣還有屈原釣魚臺遺跡。
  範蠡: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自吳越爭霸結束離開越王勾踐後,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釣洲,由於遇到大風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釣洲釣魚。釣到大魚熟而食之,釣到小魚則放生湖裏。後人為了紀念範蠡,把他放生的魚稱為“範蠡魚”。再後來,範蠡定居於無錫的太湖之濱。他曾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齊威王召見他,並問他是用什麼辦法致富的?範蠡回答說:“治生之法有五,養魚第一。”公元前475前,範蠡寫成《養魚經》,這是我國第一部養魚著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