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陸續暴發異育銀鯽“大紅鰓”病 2013年揚州通威所轄市場區域自5月10日起不少用戶魚塘陸續暴發異育銀鯽“大紅鰓”病,許多養殖戶采取往年的治療方案,都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針對現狀,揚州公司組建了專業的服務攻關小組,施行“一戶一案”,為養殖戶解決了實際問題,挽回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案例介紹 養殖戶:李廣華 地址:沙溝鎮官河村九組。

    池塘基本情況: 110畝水面,水深1.6米,增氧機4臺,投餌機4臺。

    養殖模式: 鯽魚:規格6-8尾/斤,20000斤;

    草魚:規格18-22尾/斤,8000斤;

    白鰱:規格2尾/斤,5000斤;

    鱅魚:規格2尾/斤,3200斤;

    放苗時間:2013年03月28日。

    魚塘進排水系統不能分開,出魚只能靠從魚塘捕撈出塘後用船轉運到魚行出售。該魚塘5月20日開始發病,有少量死亡,5月22日死魚350尾,5月24日死魚增至1500尾,5月28日死魚高峰達到4000尾,至6月22日全部治愈,歷時1個多月時間,死魚達8萬多尾,1.2萬余斤損失10多萬元人民幣。

    技術服務: 5月20日揚州通威技術人員在塘口服務,發現有少量異育銀鯽死亡,鏡檢鰓部指環蟲較多、有鰓黴,化驗水質理化指標正常,但水質清瘦。5月22日死魚350尾,技術人員到塘口食臺撒網打樣挑選帶病鯽魚,肉眼觀察鯽魚體表基本正常,鰓部鮮紅;鏡檢鰓片發現除指環蟲較多之外,發現鰓黴較為嚴重;同時對病魚實施解剖,打開腹腔有腹水,腹水與空氣接觸後凝結成淡黃色果凍狀,經診斷最終確診為鯽魚“大紅鰓”病。建議先使用敵百蟲全池潑灑殺滅鰓部指環蟲,同時外用苯紮溴銨+戊二醛連續兩次消毒,內服左氧氟沙星+肝膽保健康+大蒜素+維C(5-7天)。

    一、發病原因 該病經專家實驗認定為細菌性魚病,可能由池塘中寄生蟲及水質環境惡化引起,但致病病原目前還尚未確認。該病主要發生在每年的5-6月份,水溫在22-28℃,今年本區域從5月10日起開始陸續發病,發病率高(異育銀鯽重點養殖區域發病率高達70%)、持續時間長。

    二、發病誘因

    1、養殖池塘清整、消毒不徹底;

    2、魚種品質退化、質量差,購買苗種不檢疫、不消毒;

    3、魚病暴發前期寄生蟲(主要是指環蟲、車輪蟲、斜管蟲)防治不及時;

    4、漁藥的選擇、使用不當;

    5、不調水、不穩水,水質環境差等原因誘使異育銀鯽“大紅鰓”病的發生;

    三、魚病癥狀 病魚死亡前在魚池周圍或下風處水下5-10cm處行動呆滯或緩慢,魚體無出血癥狀,眼稍突,魚鰭末端發白,肝臟顏色變淡、充血、腫大,膽囊腫大,鏡檢魚鰓有大量指環蟲、車輪蟲、斜管蟲;鰓腫大,初期呈鮮紅色(大紅鰓)、中期紅白相間(花鰓)、後期白鰓;打開體腔有腹水,腹水與空氣接觸後短時間內凝結成淡黃色果凍狀。 四、預防和治療方案

    1、加強對魚塘的清整、消毒;

    2、選擇健壯魚種,加強魚種入池前的檢疫、消毒;

    3、不從疫區進購苗種;

    4、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做好易誘發疾病的中間宿主—寄生蟲(指環蟲、車輪蟲、斜管蟲)的防治工作及影響“大紅鰓”治療效果的鰓黴病的防治工作;

    5、使用微生物製劑做好水質的調控、改良工作,維持水體中的藻相、 菌相相對均衡;

    6、內服針對性藥物+保肝護膽類藥+多維(或維C)強化預防、治療效果;

    五、魚病治療中的註意事項:

    1、對發病較重的塘口,避免先殺蟲、消毒,以免破壞水質環境或因藥物毒性導致魚的食欲不振或減退,影響內服藥餌的采食,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2、盡可能選擇高效低毒、低刺激性的藥物治療;

    3、發病治療期間避免排、換水; 客戶反饋 揚州通威專業技術人員對異育銀鯽“大紅鰓”使用以往已有的治療方案卻久治不愈的原因分析,經過多方實驗、考證,認為今年異育銀鯽“大紅鰓”的誘發是因天氣氣候、水溫及並發鯽魚鰓黴病等綜合因素所致,他們改變思維方式,不斷探尋、總結,形成一套獨特、高效的治療方案,幾乎所有發病塘口“大紅鰓”病均得到有效控製、治愈,挽回了損失,得到了養殖戶朋友一致認可。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