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14省道行至坊田大橋,過橋便進入得石鎮大田村。說是大田村,其實這裏的田既不大,也不多。倒是有一條名叫楠木河的小河。

“以前河裏魚很多,趕牛從河裏過,都能把藏在石頭縫裏的魚踩死。”村裏上了年紀的老人說。但是,這樣的記憶很快成了回憶。由於沒有統一的管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楠木河水域內的野生魚遭到無序捕撈,開始是魚竿釣魚網捕,後來竟發展到電魚、藥魚,河裏的魚類遭到毀滅性打擊。曾經成群結隊的野生細甲魚已越來越少,石巴子、紅鋼鰍等更是難得一見。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何不利用楠木河水質冰冷、清澈、無汙染的特點,發展生態養殖,恢復楠木河以往的生機,讓村民們從中得到收益?大田村村支兩委在思考。

說幹就幹,2012年9月,大田細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全村的168戶中156戶入股合作社。為保證村民利益的最大化和均等化,村支兩委決定,只許本村村民入股,最高入股100股,每股100元。由此,合作社成功籌得了第一筆發展資金,共14萬元。今年1月,合作社購買了2萬余尾細甲魚苗,在村裏11.1公裏水域內進行人工增殖放流。

魚苗投放後,村民吳宇田、王光平和張洪祥便多了一項職責,每天都要沿著河道巡查,看看有沒有人非法捕魚。“不只是他們三個,只要發現有人捕魚,村民們都會阻止。”一組村民潘金友說。更顯著的變化是,村民不再往河裏傾倒垃圾等,就連晚上發現河邊有燈光都會自覺去查看,全體村民都成了楠木河的義務巡視員和宣傳員。

“投到河裏的細甲魚長得很快,現在最大的都有半斤了,要等長到一斤左右才能賣。”大田村黨支部書記吳朝華說。據他保守估計,照此管理下去,用3年時間就有可能恢復到楠木河10年以前的生態標準。到時,11.1公裏的河段每年出產兩三萬斤魚不是難事,而按照現在細甲魚每斤50元左右的行情,入股村民的收益將會很可觀。

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生態養殖細甲魚,是大田村發展走出的第一步。借助這一契機,村裏正在謀劃發展休閑服務業。目前,大田村正準備在河道旁栽種柳樹,而今年底,麻隴至楠木河口的土路將硬化成水泥路。吳朝華給記者描繪了未來大田村的景象,山青、水綠,魚躍,沿河有柳樹長廊,長廊旁有野生魚館,休閑服務業得到極大的發展。他說:“依托這條河,我們將撈起更大的‘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