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魚類一年中的生長最旺季,氣溫高,雨量多,天氣變化大,魚病病原體也大量繁殖。同時由於高密度養殖,水體負載量增大,水質過肥,遇悶熱天、雷雨天,特別是天氣突變時,魚類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經常浮頭,嚴重時出現泛池,造成死亡。為此,齊河縣水產局漁技站圍繞夏季池塘管理及魚病防治措施製定夏季漁業技術要點,確保夏季水產養殖穩定、高產。

一、加強日常管理

1、調節池塘水質:水色上午呈油綠、下午黃綠色最好。控製措施有:(1)適時換水或加註新水,加水量為10-20厘米。(2)每個月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15-20公斤生石灰。(3)適量施肥,一般根據水色確定,要求量少、次數多,在晴天施肥(生物肥最好)。(4)控製大型浮遊動物發生。如果池水水色清瘦,魚又經常浮頭,下風肉眼能看到浮遊動物時,可用殺蟲劑全池潑灑,能預防蟲害發生,或是適當增加花鰱放養量。(5)合理使用增氧機,增加溶氧 量,改善水質。(6)水源條件有困難的,每月用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潑灑1-3次。

2、做好“四定”投餌,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一般晴天多投,陰雨天少投,投料量為吃食魚重量的3-5%,以魚吃八分飽為宜,同時要註意選擇優質配合飼料,避免投料過量既造成浪費,敗壞水質引起魚病。

3、搞好魚病預防。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魚病流行季節,每隔15~20天用殺蟲藥潑灑一次,預防蟲害的發生;每半月用漂白粉1ppm全池潑灑,預防細菌性疾病發生(先殺蟲,後殺菌)。

二、常見魚病防治

1、病毒性魚病:主要有出血性病毒,癥狀:病魚鰓蓋、鰭基處、口腔出血,鰓絲發白。治療方法:用三氯異氰尿酸、聚維酮碘、二氧化氯等全池潑灑。

2、細菌性魚病:主要有爛鰓、腸炎、赤皮等病。爛鰓病癥狀:鰓絲腐爛,粘有汙泥。腸炎病癥狀:肛門外突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血黃色粘液流出。赤皮病癥狀:病魚鱗片容易脫落,腹部大部分出血。爛尾病癥狀:魚尾柄、軀幹腐爛,治療方法為用漂白粉、三氯異氰尿酸、聚維酮碘、二氧化氯等全池潑灑消毒,同時內服藥餌5-7天。

3、藍綠藻:池塘中大量繁殖銅綠微囊藻、魚腥藻、水花微囊藻等,在下風水面漂著一層翠綠色的膜,藻體死亡後,蛋白質分散,產生羥胺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會引起魚類死亡。防治方法:在晴天用硫酸銅0.5ppm和硫酸亞鐵0.2ppm全池潑灑,然後用有機酸、硫代硫酸鈉等解毒劑解毒。

4、寄生蟲:主要有錨頭鰠、中華鰠、魚鯴、指環蟲、車輪蟲等。錨頭鰠、中華鰠、魚鯴寄生於體表;指環蟲、復口吸蟲、車輪蟲寄生於魚鰓或魚體。治療方法:用專用殺蟲劑全池潑灑,3天後再用一遍。

三、魚病治療中的註意事項

1、註意正確丈量魚池面積、水深,計算魚池水量。

2、潑灑藥物時應掌握在晴天上午9點或下午3點,魚浮頭時不能潑藥,用藥時如遇陰雨天氣,盡量不用藥。

3、用藥時如果是水位淺、水質瘦,藥效作用快,可適當減少藥量,特別是硫酸銅,瘦水池應謹用,避免產生藥害發生。

4、定期檢測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PH值、溶解氧的含量,註意做好水質調節。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