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抓到一條長著‘長嘴’的魚,不知道是不是珍稀物種?”昨日清晨8時許,在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北岸,市民仁先生在自己撒下的漁網中發現一條長有“鴨嘴”的怪魚,當即撥打本報熱線反映此事。記者通過采訪相關專家得知,這條怪魚並非仁先生所說的珍稀魚類,而是產自北美的一種兇猛魚類———雀鱔。雀鱔原是有害物種昨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仁先生捕到的這條怪魚身長約一尺,吻部較長,吻端有鼻孔,內生利齒,周身長滿黑色斑點,鱗片堅硬密實,尾部呈扇形,遊動時能夠將鼻孔伸出水面換氣。據仁先生介紹,他在南運河捕魚多年,從未見過這種魚,甚至連在岸邊居住了幾十年的老人都不認得這條怪魚。

記者隨後與天津市動物園動物管理科的吳老師取得了聯系。經過比對魚類圖譜和查閱相關資料,吳老師初步認定怪魚為雀鱔。據他介紹,雀鱔是一個古老的魚種,從白堊紀一直存活至今,是孑遺種,屬硬骨硬鱗魚類,原產於北美洲的墨西哥灣與美國佛羅裏達州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是“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與食人鯧齊名。這種魚類生性兇猛,有時甚至會攻擊人類,如果流入淡水流域,對其他淡水魚類會構成威脅,嚴重的還會造成本地物種滅絕。不僅如此,雀鱔產下的卵有劇毒,人如果不慎食用,可能導致死亡。

專家觀點

放生極易導致生物入侵

至於雀鱔為何會出現在內河水域,本市水產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分析認為,不科學的放生可能是導致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因為雀鱔外形美觀,一些市民將其作為觀賞魚來飼養,可養大後卻不知如何處置,所以將它放生到河道內。”這名工作人員表示,一些市民“行善積德”的放生行為會破壞本地原有魚類的生態平衡,危害本地漁業資源。“事實上,在引進和放生新物種之前,應當進行選種和放生試驗,盲目引進是不科學的。”

據介紹,對於如何防控物種入侵,上海一些專家提出,應由相關部門製定進境生物及其副產品的風險預警機製,建立外來物種種類及其對本地生物影響的數據庫,以便展開防禦,維護本地的生態平衡。

相關鏈接

-2005年10月16日,本報刊登了《兩天,千只巴西龜遊進子牙河》的報道,提醒市民不要放生巴西龜。

巴西龜又稱紅耳龜,是進口物種。巴西龜的適應性和繁殖力非常強,如果把它放生,因其基本沒有天敵且數量眾多,會大肆侵蝕生態資源,嚴重威脅本土野生龜與類似物種的生存。

-2005年2月27日,本報刊登了《本市徹查“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報道,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緊急徹查“生態殺手”———黃鶯花的行動。

“黃鶯”又名“加拿大一枝黃花”,原產北美,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我國。由於該植物根系發達,繁殖力極強,平均每株可形成2萬多粒種子,能通過風、鳥等途徑傳播,還能通過根莖繁殖,3年就能迅速成片。它與其他植物爭奪生長空間,對生態環境和物種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被稱為“生態殺手”“霸王花”。

-2003年以來,本報等媒體報道本市某花鳥魚蟲市場有人出售食人鯧。

食人鯧有高度發達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嘴裏長著兩排利刃般鋒利的牙齒。食人鯧的體形雖然小,但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大於自己體積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吃掉。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