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與兩湖一帶是國內鯽魚主產區。從事淡水魚收購與銷售業務的開平市合興水產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恒山介紹,廣東市場上1斤以上的大規格鯽魚大部分都來自江蘇。據揭陽通威銷售經理趙紅開此前幾年對珠三角數個水產批發市場的調研顯示,江蘇每天大約有50萬斤鯽魚進入珠三角,其中20萬斤銷售到廣州,全年約1.8億斤鯽魚入粵。另外,兩湖的湘雲鯽也有在廣東市場增加的趨勢。“我發現湘雲鯽主要還是以大城市酒店消費為主,家庭消費很少。”梁建輝告訴記者。

位於江蘇鹽城大豐市的鹽城通威銷售經理劉雁冰介紹,江蘇市場鯽魚養殖有精養與套養兩種。其中,鹽城地區,尤其是其下屬大豐、射陽等地,以精養為主。淮安、揚州、泰州、徐州、宿遷等地,則主養草魚、鯿魚,套養鯽魚。

精養模式中,養殖戶投苗數量約為1700-2200條/畝,90%以上為鯽魚,其余為花白鰱。一般每年四五月份放苗,規格大約為1-2兩/尾,投苗密度約為1700-2200尾/畝。7月底-9月,出一部分熱水魚,上市規格大約為6-8兩/尾。11月份至第二年四五月份集中上市,規格大約為1-1.1斤/尾。產量一般為1500-1700斤/畝。套養模式中,養殖戶一般放500-800尾/畝,苗的規格大約為0.7-1兩/尾。養殖戶在4-5月份放苗,中間不出熱水魚,直接到年底出魚。產量一般為400-500斤/畝。

目前,江蘇大約有精養面積70萬畝,混養面積約為150萬畝。正常年份,江蘇鯽魚總產量約有18-19億斤。“不過,去年精養地區大規模發生病害,產量只有往年的八成。”劉雁冰估算。去年年底,海大內部曾有對江蘇鯽魚市場的調研。該調研顯示,江蘇市場因為鯽魚鰓出血病而導致大規模減產,部分市場2013年甚至可能減產50%。雖然不同企業對江蘇市場鯽魚的減產規模有不同判斷,但減產是肯定的。而且,這也影響了養殖戶2013年的投苗積極性,不少養殖戶都減少了投苗量或者轉養其他品種。

據了解,江蘇市場以養殖異育銀鯽為主,兩湖則以湘雲鯽為主。廣東市場上目前有異育銀鯽、豐產鯽、湘雲鯽等鯽魚苗種,以異育銀鯽為主。廣東養殖戶以套養少量鯽魚為主,投苗量為100-200尾/斤。多年來,廣東養殖戶一般使用本地“土鯽”苗。廣東海大畜牧水產研究中心研發工程師劉滿仔介紹,本地鯽魚苗魚龍混雜,魚苗的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二世祖”繁多。此外,梁建輝認為,很多普通苗在生長上有瓶頸,“養殖戶如果只想養到3-4兩/尾,或者5-6兩/尾就沒所謂,如果要上1斤/尾,那肯定很困難。”

“從今年情況來看,中高檔鯽魚苗的缺口還比較大,處於供不應求狀態。”梁建輝告訴記者。對於今年的鯽魚苗價格走勢,梁表示目前還無法判斷,因為還會有不少低檔苗投放市場,尚難估計供應情況。就2012年來講,其公司鯽魚苗價格分別為0.13元/尾(8朝)、0.11元/尾(7朝)、0.08元/尾(6朝)。在珠三角市場,本地“土鯽”苗價格一般為市場上優質苗的一半。

此外,養殖風險也是值得註意的問題。“可以說,鯽魚養殖現在已經進入高風險、高利潤的境地。”梁建輝直言,這幾年江蘇鯽魚病害頻發,大量鯽魚通過“北魚南運”的方式進入廣東。雖然鯽魚價格堅挺,但行業從業者應該有“江蘇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就是廣東未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