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市民陳女士在萬福閘附近花25元買了一盆野生鯽魚,晚上剖魚時,從其中一條魚肚裏掏出一團像面條一樣的乳白色物體,接著在另一條魚肚裏也發現了同樣的東西。陳女士正疑惑時,那兩團乳白色的“面條”竟在蠕動伸縮著,陳女士嚇出一身汗,趕緊求助。
嚇人!
魚肚內“面條”竟會蠕動
記者隨即趕到陳女士家,“我一共買了6條魚,已經剖了3條,其中兩條肚子裏有‘面條’,還有3條沒有剖。”陳女士將記者領到廚房,記者在一個塑料袋裏見到了兩團混著魚內臟的乳白色面條狀物體。那兩條已經被掏空內臟的魚,腹部的魚骨成拱形,像是被東西撐了很久。
陳女士說,當天她買魚時,賣家告訴她是野生魚,見有的魚肚子鼓著,她以為魚肚裏有魚子,沒想到剖開後是這些奇怪又惡心的東西。記者看到,這些東西從外形看,確實像面條,還在微微蠕動。記者用卷尺量了一下最長的一根“面條”,竟有87厘米,最短的一根也有41厘米。
“看起來像面條,但比面條結實多了。”一旁陳女士的丈夫說。陳女士拿起刀又開始剖魚,但是並未發現剩下3條魚的魚肚裏有這些異物。
市民:
吃魚多年從未見過這東西
昨天上午,記者將陳女士家的兩條問題魚連同“面條狀”異物帶到菜場讓市民觀看,看到的市民都表示沒見過這種東西,也有多位市民認為是魚油。
“我60歲了,吃魚到現在也沒見過這東西。”家住東花園河南的侯阿姨告訴記者,她也經常買鯽魚,但是沒有見過魚肚裏有這種東西。
“估計是魚油。”一位從菜場買菜出來的周先生說。
“我賣魚好些年了,也沒見過。”在菜場裏賣魚的一位老板表示。
專家:
是舌狀絳蟲,魚肉最好棄用
“這是一種絳蟲,舌狀絳蟲。絳蟲又俗稱:面條蟲,是一種寄生蟲。”昨天,見到記者帶去的東西後,揚州市水產生產技術指導站研究員級高工叢寧肯定地表示。他介紹,舌狀絳蟲感染途徑復雜,其蟲卵隨著鷗鳥糞便入水,孵出蚴蟲後被水蚤吞食在其體內發育,魚吞食帶蚴的水蚤後,會被感染寄生。叢寧表示,被這種絳蟲寄生的魚多消瘦,魚腹部會膨大,堅硬,絳蟲會同魚的內臟交纏在一起,會使魚的內部器官遭受壓迫,正常機能被破壞,魚體瘦弱直至死亡。 揚州網記者馬燕潔
【對話專家】
記者:感染絳蟲的魚還能食用嗎?對人體有沒有危害?
叢寧:將絳蟲去除後,魚的內臟也徹底清除,魚體充分煮熟燒透吃就沒有問題。因為被絳蟲寄生後魚一般消瘦沒有食用價值,建議棄用。如果魚沒有煮熟燒透就食用,絳蟲就有機會寄生在人體內,會在人體內繁殖,對人體健康有影響。
記者:如何殺死絳蟲?
叢寧:高溫可殺死魚體內的絳蟲。
記者:是否野生鯽魚相對養殖魚,感染絳蟲的幾率大一些?
叢寧:一般大陸大型水域裏的魚會有絳蟲,沿江沿湖內塘養殖的魚有時也有,內塘養殖的有專門的防治措施。不是野生鯽魚就會感染絳蟲,其實所有的魚都有感染寄生蟲的風險,這與魚生活的水域、寄生蟲防治措施、魚的品種等有關。另外,一些寄生蟲肉眼是看不到的,即使購買新鮮的活魚身上也有可能會有寄生蟲。市民也不必談“蟲”色變,吃魚最好洗凈,切忌生吃,烹飪魚肉時做到煮熟煮透,寄生蟲基本上都是能夠被殺滅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