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黃魚咕咕叫,要聽阿哥踏海潮。夏季烏賊加海蜇,猛猛太陽背脊焦。秋季雜魚由儂挑,網裏滾滾艙裏跳。北風一吹白雪飄,風裏浪裏帶魚釣。”流傳於舟山漁區的《四季漁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漁場的盛景。鬥轉星移,資源衰退的大黃魚已被戲稱為“出水文物”,作為當家品種的帶魚,其命運又將如何?

一航次只捕兩條帶魚

去年冬季帶魚汛,嵊泗縣枸杞鄉“浙嵊漁07168號”船老大湯忠吉駕駛漁船在漁場作業。在一航次捕獲的約5000公斤魚中,帶魚只有兩條。“那兩條帶魚,一條被我送給親家母吃,一條留著自己吃,都不能像往年一樣送幾條給朋友。”捕魚30多年的湯忠吉說,現在漁船大而多,捕撈技術越來越先進,漁場卻越捕越小,越捕越遠。“但這三年來,很多漁民兄弟跟我一樣感覺到帶魚一年比一年少了。再這樣下去,阿拉捕魚人就沒有飯吃了。”

“帶魚像筷子,鯧魚像扣子,大小黃魚千年等一回。”漁民們會這樣告訴你。

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被稱為舟山漁場的“四大家魚”。幾十年過去了,前三種魚已基本絕跡,只有帶魚還“獨木苦撐”,但其產量已呈連年下降趨勢。

魚類衰退,導致舟山水產品“群雄”座次也悄悄地發生變化,“蝦兵蟹將稱大王”。

酷漁濫捕是最大殺手

春季的沈家門漁港,萬舸雲集,一艘艘威武的鐵殼大輪似在宣示著人類征服海洋的力量。

“從木帆船到機帆船到漁輪,舟山漁場漁業資源陷入危機恰恰是人為的過度捕撈造成的。”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專家徐漢祥說,“捕撈力量的過猛發展,不但使單位漁獲率漸趨下降,更使舟山漁場趨於超飽和狀態。超強的捕撈壓力使一些原已經被破壞的資源無法得到恢復,使一些品種出現種群退化跡象。”

由於捕撈壓力的不斷增大,漁業資源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出現所謂的“種群替代”現象。“直接表現為,傳統魚類漸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而稀奇古怪的魚類大量出現。因為一種魚類被替代意味著有可能永遠絕跡,而新生魚類生命力差,加上人為捕撈,很容易也瀕臨絕跡,直至魚類完全絕跡。”徐漢祥把這比喻成惡性循環:捕撈效益下滑―增大捕撈力量和強度―資源破壞―單產下降―效益下滑―再增加捕撈力量和強度……

建立帶魚資源保護區

帶魚的現狀牽動著漁區幹部群眾的心。今年省兩會期間,舟山市政協委員周振海在省政協會議上,遞交了《關於加強對帶魚等主要經濟魚類的保護與資源跟蹤監測的建議》提案,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帆張網和大型深水圍網作業魚類品種的跟蹤監測;加強網具改革,嚴格控製網眼,嚴禁使用違禁漁網,促進魚類資源再生和資源繁殖生長;要適時組織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加強產卵帶魚保護區管理。

“通過設立海洋特別保護區、投放人工漁礁、實施增殖放流、建設人工藻場、優化休漁期製度和禁漁區製度等綜合性措施,進一步加強生態修復和資源恢復力度。這樣,舟山漁場再現往日繁榮景象完全可能成為現實。”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重點實施舟山漁場振興示範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保護區、海洋牧場、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海藻場等4大建設項目。

為加大帶魚保護力度,近日,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了《浙江省2013年海洋禁漁通告》,首次將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的禁漁休漁規定列為禁漁通告內容之一。

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總面積約225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約72萬公頃,室驗區面積約153萬公頃。《通告》明確規定:核心區4月16日12時至7月1日12時,禁止所有捕撈作業生產。這意味著,“東海帶魚保護區”走上了規範化管理。

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普陀東極島漁民王嶽定頗有信心地說:“魚蹦蝦跳,相信未來不是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