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7月三亞30艘漁船赴南沙捕撈生產,昨日上午,32艘船只從儋州白馬井漁港碼頭起航,開赴南沙漁場,系我省歷年最大規模捕撈活動。這是我省再次組織的一次行動航、作業區域廣、歷時時間長的南沙漁場試捕生產活動,包括30艘漁船、1艘4000噸綜合補給船、1艘1500噸運輸船,往返時間約40天。昨日的起航現場,漁民向記者講述了出海的點點滴滴。
記者 陳標誌 文/圖
船老大“重出江湖” 收入和船員分成
昨日上午,儋州白馬井漁港碼頭。陽光打在水面上,天空一片蔚藍。
今年49歲的唐長儂,背對著上百米開外的數十艘漁船,手裏拿著一瓶水,靜靜地坐在碼頭的臺階上。再過一個多小時,他將跟其他漁民一樣,隨捕撈船隊前往南沙。
這位皮膚黝黑、手臂肌肉結實的漁家漢子,這次是第一次遠赴南沙漁場捕魚。雖然出海打魚幾十年,但面對單程900海裏的深海捕撈,唐長儂向記者坦言:“第一次去那麼遠的地方,確實很激動,也難免有些緊張。”
“我9歲就開始隨父母出海打魚,半輩子是在海上長大的。”唐長儂露出了憨厚的笑。唐長儂是土生土長的白馬井人,他家有一艘65噸的漁船,此前一直在北部灣打魚。後來有了其他的生意,唐長儂一直待在岸上。對於他而言,這次遠赴南沙,有著“重返江湖”的味道。
作為船老大,唐長儂出海利益分配的方式,與其他人還不太相同。他告訴記者,他的船上雇請了8名船員,“我不是按發工資的形式給他們報酬,而是以出海一趟的純收入,按比例大家一起分配。”這樣的利益分配方式,大大激發了船員的戰鬥力、凝聚力。而唐長儂是這個利益體的核心。
南沙出海來回一趟 費用至少12萬元
“他陸地生意多,根本顧不上出海打魚的事。”唐長儂的表哥、今年59歲的蘇光樂插話說,“我表弟出海經驗豐富,技術好,捕魚、維修機械都是一把好手。”
蘇光樂也是當地的一名老漁民,曾經當過船長。不過他告訴記者,現在年齡大了,幫著當地一些漁船做些後勤的服務性工作,比如采購生活物資等。但看著當地的年輕人漸漸成為出海的行家,以及出海捕魚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蘇光樂覺得很自豪、很快樂。
蘇光樂在記者面前,一再誇獎表弟唐長儂。他說,表弟唐長儂在當地漁民中威信很高,名氣很大,“不是所有的漁民都有機會去南沙,要經過挑選的。”
面對表哥的表揚,唐長儂只是用憨厚的笑容表示默認。談起出海的事,他心情十分激動。“出海最怕大風大浪,還怕弄不到魚,就要虧本。”唐長儂稱,去南沙一趟,來回至少要12萬元費用,每天工作8-10個小時,“以前運氣好的時候,出海一趟能掙個3萬-4萬元。”但唐長儂同時表示,吃住在船上,他們掙的都是辛苦錢。
“我有一艘71噸的船在珠海。”對於這次自家的漁船沒有機會去南沙,蘇光樂顯然有些失落和遺憾。
出海除了怕大風大浪 還怕心理壓抑
碼頭的臺階上坐著一排中年漢子,王家德坐在這些中年人的中間。
“我去過南沙”。這名43歲、來自廣西欽州的漢子,一直在幫船老板打工。他告訴記者,之前一直在北海幹,而去南沙也是在北海的事情。今年,王家德與另外兩名同鄉來到儋州白馬井做船員,為當地一船東出海捕魚。他告訴記者,在北海的時候,每年都去4次南沙。但這一次,是他來到海南後第一次遠赴南沙,並且是隨數十艘船只組成的船隊出海。
“最大的困難,除了碰到大風大浪,還有心理上的壓抑。”王家德告訴記者,10名左右的船員吃住在狹窄的船艙,忙的時候還好打發時間,休息的時候就很難熬。“除了天空,就是大海,幾乎看不到其他東西,太陽也很毒。”王家德告訴記者,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船上安裝了電視機、影碟播放機,“但翻來覆去的看那些影碟,也沒什麼意思,有時候大家湊在一起打打牌。”
“老板按月給我們發工資,一個月也就3800元多一點。”雖然待遇不是太高,但王家德還是盡可能地攢點,匯回老家。“你采訪我們,能不能讓老板給我們多加點工資啊。”王家德和同事打趣說。
男人出海遠行 家裏女人牽腸掛肚
“嘿嘿,我老婆今天也來了。”船老大唐長儂沖著記者笑了笑,他說,“去那麼遠的地方,老婆當然很牽掛。”
在碼頭上,一群中年婦女聚在一起,用當地的方言說著出海的事情。這些中年婦女,就是專門到碼頭送自己丈夫出海的。“主要是太遠了,要是近一點,我們也不用惦記。”一名姓王的中年婦女告訴記者,她的丈夫就是這次出海的船員,也是第一次行這麼遠的水路。
“我們在家也經常吵嘴,這次他出海要一個多月才能回來,我很牽掛他。”王女士說,她希望丈夫出海順利、平安歸來。
對於一個漁民家庭來說,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男人出海捕撈。在街上開三輪摩托車載客的王女士,專門丟下手頭的活,站在漁港碼頭上,久久地朝丈夫所在的方向遠眺。丈夫出海,這不僅是一個女人的牽掛,還是所有家人的牽掛。
爭取3年時間內 讓漁民蓋起洋樓
昨日上午近11時,起航儀式結束後,32艘船只組成的南沙專項生產行動船隊趕赴南沙。我省組織的這次赴南沙專項生產行動船隊,包括30艘漁船、一艘4000噸的綜合補給船、一艘1500噸的運輸船,往返時間約40天。
據有關方面介紹,該捕撈船隊主要由漁民合作社組織,船上裝有良好的通信設施,能保證24小時全天候與地面通信聯絡,海上構建了統一指揮機構。捕撈生產中將采取“拖、圍、刺、釣”等不同作業方式,具有“涉及漁船多、種類廣、規模大、作業方式靈活”等特點。這是海洋捕撈綜合加工補給的一次試捕活動,是積極探索遠海開發的組織化、規模化生產,以及產運銷和補給一體化新的生產經營模式。這次大規模的專項生產行動,能為今後大規模開發南沙漁場積累經驗,為實現南沙漁場的常態化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需要四五天的時間才能抵達南海漁場,每艘漁船上配備1萬余元的生活物資。”活動組織方一負責人稱,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采取“公司+漁民”的生產模式,漁民捕撈的魚,可以在補給綜合船上加工、冷藏,大大延長了捕撈時間,也增加了產量。
“可以這樣對你說,爭取在3年之內,讓母船作業群體的漁民,有能力建設一幢小洋樓。”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