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 把式 天權 老把式鄧天權養魚年入十萬

每年一進入4月,綦江打通鎮沿河村7組村民鄧天權便開始為一年的生計忙活起來。作為養魚“老把式”,老鄧坦言,一年之計在於春,養魚重在魚苗護養,把握好三個階段的管護要訣,便可事半功倍。

摸清魚苗成長“三部曲”

老鄧的魚塘坐落在大羅山下,這裏遠離城鎮,山清水秀,清涼的山泉水為源養出的魚味道鮮美,深受當地居民喜愛。

“養魚最重要的就是水質,魚苗也不例外。”老鄧告訴筆者,自己承包了30來畝魚塘,主要飼養鰱魚、草魚、鯽魚、鯉魚這“四大家魚”。

在當地,養殖戶親切地把剛孵化的魚苗稱為“水花”,稍大一點的叫“稱片”,達到3-5寸以上的才是種魚。

三者有何區別?老鄧笑言,“水花”個頭不到一厘米長,150元/萬尾;而“稱片”長約1.5厘米,賣價約0.1元/尾,1000元/萬尾。最貴的當屬種魚,一般個頭長約3-5寸,一條可賣3元甚至更高。

“三者價格的差距在於成活率。”老鄧說,“水花”成活率在60%—70%之間,“稱片”成活率則達90%,種魚的成活率接近100%。一般養殖條件較好的養殖戶都願意選購“水花”起步,畢竟價格優勢很大。

日常管護牢記“三要訣”

為了確保成活率,老鄧今年4月初從成都的大型魚場選購了40萬尾“水花”,魚苗管護正式拉開序幕。這段時間,魚苗的餵食、清潔、分池三項工作尤為重要。

老鄧介紹說,“水花”活動能力差,一般放在水池子裏餵養,每三天換一次水,保持水池清潔衛生。飼料以雞蛋黃和豆漿為主,40萬尾魚苗每天需40枚雞蛋黃,外加2斤鮮榨的生豆漿。這段時間,一定要註意用量,蛋黃豆漿入水後成霧狀散開,一般基本覆蓋就可以,過剩的話容易敗壞水質。尤其註意的是,早中晚投餵4次就足夠了。

一個月後,水池裏的“水花”長成“稱片”,按照70%的成活率,40萬尾魚苗還剩下約28萬尾。這時,要把“稱片”放入用石灰水消毒的魚塘。飼料則可以選擇投餵粉質飼料,1個月後再換成顆粒飼料。日均飼料總量要逐日遞增,每天1-3次,確保魚苗少食多餐。

“等魚苗長到4-5寸,每尾可賣3元左右,不少養殖戶此時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高價出售,另一個就是繼續餵養。”老鄧的選擇是繼續餵養。他說,從“水花”到種魚,魚苗護養階段基本結束,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池,不同品種的魚按照一定比例分池,以提高種魚的成長速度。

“去年賣出6噸魚,今年力爭20噸!”采訪最後,老鄧說,自己多年來堅持魚苗護養從“水花”抓起,不僅成活率高,而且抗病能力也強。“按照今年的行情,預計毛收入可達24萬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